定远四大历史名刹
佛教传入定远,始于东汉,盛于南北朝。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在凤阳山南麓一带有寺庙达百余座。方圆十几里,寺庙排列错落有致,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胜地。
这四大名刹分别是:能仁寺、莫邪寺、中九华寺、金山滴水寺。
能仁寺
相传公元前203年二月初八,汉王刘邦追赶楚霸王项羽至阴陵(今能仁、靠山一带),项羽骑在马上向田父陈铎问路,因态度傲慢,田父故意指错方向使大军陷入大泽之中,项羽大怒,掉转马头将田父杀死。刘邦称帝后,认为项羽败逃阴陵被杀死,应归功阴陵田父。随后下令,在阴陵一带修建寺庙群,如:古城寺、能仁寺、罗汉寺等。
宋朝咸淳年间,能仁寺由于祭祀不慎,突然失火成了一片废墟,后来洞云和尚化缘集资重建寺庙,修建后比原来更加壮观,从此十里八里的百姓,都到这里烧香拜佛,香火鼎盛。
清朝雍正年间,何玉凤(即十三妹)投奔地方义侠邓九公,劫富济贫,闻名天下。能仁寺成为远近香客进香拜佛的圣地。
特别是二月初八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纷纷来到能仁寺烧香拜佛,敲锣打鼓、玩灯,好不热闹。
1941年日本鬼子进中原,抢走了寺庙里的古宝文物并烧毁了寺庙。
能仁寺,藏满了历朝历代的历史和故事。初夏季节,漫步在能仁乡,感受着能仁古寺的沧桑与繁华,仿佛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那些人物和故事,不断在眼前重现。
皖东最早出现的山名是班固《汉书·项籍传》记载的项羽东城突围的四隤山,其次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淮水》条中记载的莫邪山。
此山在定远、凤阳交界处,东西横卧一百余里,因山上生长一种干屈枝横的楂枒树,志载楂枒山;又因抗日游陆队在此建立定、凤、怀根据地,统称凤阳山;当地人年久叫别了,俗称莫牙山、查牙山。
山麓自古以来就建有一座莫邪寺。提起莫邪山与莫邪寺,使人自然想到巾帼英雄莫邪女和著名神锋莫邪剑。翻开地理史书、定远旧志和民间传说,莫邪山、莫邪寺还真与莫邪女、莫邪剑有段姻缘。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条记:“淮水又北迳莫邪山西,山南有阴陵县故城。”元朝杨守敬又进一步注明:“莫邪山。长老传云古者于此铸剑莫邪剑,因为山名。俗称剑山。”
话说战国时,吴国与越国争霸,吴王强迫越国剑师干将、莫邪夫妻为其铸剑。三个月铸成两剑,取名干将、莫邪。干将临走献剑交代妻子:“吴王欲灭越国,十分妒才,怕我为本国所用。我今只送干将一剑,必不能回。现将莫邪剑交你保存,我若被杀,速带儿子逃走,以后炼剑报仇。”不出所料,干将献剑后被杀,莫邪女带着儿子逃到吴头楚尾交界处深山中,改姓慕,藏在山洞中,一面铸剑,一面指导儿子练剑。十年后,儿子练成剑气杀人绝技,诈称献剑,深入吴宫,杀死吴王。
莫邪寺就是莫邪女铸剑教子的地方。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莫邪母子报仇除霸的英勇事迹,在洞前修建莫邪寺。据传原来前后两进各五间,香火极盛。寺前有棵千余年银杏,高五丈余,树围三抱,直干如苍龙昂首,分枝似斑凤展翅。可惜长久无人护理,被人拔皮抽筋,几次死而复生,最终含恨死去。寺西有常流不竭的莫邪溪。
清《定远县志》载:“中九华寺,位于定远县城西北六十里的五峰山麓,霸王别姬处。”又《中国寺庙大全》记载:中九华寺,又名“五峰禅院”,系南北朝时宗本僧修建,因毁于兵燹,宋时重建。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改建了山门,后毁于战乱。
据记载,中九华寺,是阴陵古城周围诸多庙群中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一座古刹。寺前有“灵润殿”,寺后有“霸王寨”,与霸王寨隔水相望的有“虞姬祠”,相传当年项羽垓下败逃,渡淮后驻于此。寺左侧有水月庵,山腰有明泉、楚泉、汉泉、珍珠泉。泉溪突突,清澈见底,大旱不涸。
由于历史久远和战火的不断破坏,中九华寺现仅剩残垣断壁。至今在残垣断壁中还尚存一青石古碑,上书:“改建中九华山门碑记”,系中九华寺住持比丘僧法灯大师于乾隆年间改建山门时所立。
初夏季节,漫步在通往中九华寺遗址的古路上,浮想联翩,最易令人勾起对往昔的回忆。深山古道,高高低低,野草丛生,遥远而茫然。那幽暗林荫下的小径,那原始笼罩下的路边老树,那山涧石溪中的清清流水……不禁使人想起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及“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来。
古道幽幽、空山寂寂。中九华寺虽已不见,但古道就像是一本无言的史书,记录下发生在这里的每个故事。
据《定远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南北朝,在隋唐凿洞造佛运动之时就香火弥漫于大金山梁南坡之上,距今1400多年历史。
史传东汉刘秀败北遇难于此,被金山寺两和尚所救。刘秀登基后来此亲手种下银杏树一棵,并在滴水洞前建寺庙名为滴水寺,也叫感恩寺,以示报恩。寺旁有一巨石翘崖终年滴水不竭,可供僧人、行旅饮用。千年古银杏直到70年代还枝繁叶茂,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其皮、叶被百姓当作仙药,一有头痛脑热便去焚香刮皮煎水喝,直至几丈高的大树只剩下枯杆。
令人欣慰的是,为满足广大信教者的需求,发展佛教文化和旅游事业,金山滴水寺得以恢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