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不住,不能只怪TA!父母做到这关键4点,比你吼一万句都管用......

V妈说

想让孩子做一件事容易,
可让他持续地做一件事,却很难。
比起各种各样的提醒、管教,
父母能“忍”住,孩子自然会跟上来。

黄玉娇 | 作者

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来源

这几天,高考成绩陆续揭榜,
全国各地的高考分数线也纷纷出炉。
高考学霸,再度成为大家的焦点。
在这些学霸里,
既有家境贫寒的农村学子,
也有父母都是高知的城市考生;
既有一路开挂的牛娃,
也有中途逆袭的黑马。
而有一点共同之处就是:
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学习驱动力,
无需老师和家长督促,
自己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简言之,就是学霸都很自律。
如果说,高考的分数决定了孩子未来四年的高度,
那么,自律的程度,则决定了孩子整个人生的高度。

01

自律的孩子

人生掌控在自己手里

央视曾经曝光过一位清华学霸的每日计划表,
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份计划表的主人,
是一名来自落后地区的市级高考状元,
家境十分拮据。
刚到清华的时候,他一顿饭只吃两个馒头。
顶着状元的头衔,却腼腆又自卑。
清华园里,多的是家境殷实、 才艺俱佳的学霸。
他能拼的,唯有坚韧和勤奋。
凌晨1点睡觉,清晨6点起床。
早上6点40开始学习。
每一个时间段,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每天的学习进度,都密密麻麻地记在计划表里。
他的笔记、作业也呈现出了另外一种风格。
书写工整,层次分明,详略突出。
他自律到极致的收获,
是连续4年拿到一等奖学金,
成绩保持在全院前三;
还未毕业,就被某央企以特殊人才提前聘用,
成为后备干部。
华丽丽地实现了人生逆袭。
康德说: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要知道,很多时候,不是优秀才自律,
而是你自律了,才会变得优秀。
反之,放弃了自我约束,
哪怕已经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
也会迅速跌落神坛。
最近,某985名校发布通告,
18名考试不及格、屡教不改的本校学生,
“本科”学历被降至“专科”,
入学985,毕业成专科。
还有另一所大学,
一下子清退了22名成绩不达标的大学生。
导致这些天之骄子堕落的“罪魁祸首”,
是网络游戏。

在网络世界里大杀四方的快感,
像精神毒药一样,
让人欲罢不能。
却在不经意间,
损耗了一个人的健康和青春,
消磨掉一个人的精力和意志,
甚至毁掉理想和信念。
然而,网游和短视频、肥皂剧一样,
不过是个工具。
只有缺乏自律的人,
才会沦为“垃圾快乐”的奴隶。
如果在学生时代,
不懂得努力读书的意义,
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即使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
再凭着那一点天赋,
侥幸考上了好大学。
一旦离开了监管,
到了全新的环境,
也很容易放纵自我,
迷失自己,
从而葬送掉未来。

02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

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
人如陶瓷,小时候会形成一生的雏形。
然而遗憾的是,人天生懒惰,
孩子也不例外。
生活中贪玩,学习时偷懒,
都是孩子的天性。
因为,人类的大脑更喜欢“舒适”。
人的本能行动有两大来源,一是追求快乐,二是逃避痛苦。
但是,所有人的本能都是选择后者。
孩子在做作业这件事情上,到底可以多狡猾?
一位爸爸,
曾偷偷拍下孩子做作业的全过程。
课本和作业本摆在桌子上,
孩子坐在椅子上,
眼睛却盯着墙壁,
似乎在用手指作画。
不一会儿,又拉拉房门,东瞅瞅细看看。
9分钟的时间里,孩子真正写作业的,只有2分钟。
视频传到网络上,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说:

这是在我家里装了监控吗?

辅导过作业的家长都知道,
为了逃避作业,
孩子的小伎俩太多了。
有研究证明:

孩子6岁之前,大脑前额皮质发育不成熟,学习动机尚不明确,自控力也非常弱。

其实,即便过了6岁,没有大人的干预,
孩子依旧很难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唯有父母的教导与培养,
能够帮助孩子克服“惰性”,
养成自律的习惯。
在《中华诗词大会》一炮而红的才女武亦姝,
小时候顽皮任性,
学习成绩并不好。
父母专门为她制定了一套家教方案,
其中既有严格的言传身教,
也有成语接龙之类有趣的小游戏,
让她渐渐喜欢上学习。

即使升入初中,
父母依然没有松懈。
爸爸每天4:30以后,
就把手机调成静音,
专心陪孩子学习,
一点一点地帮武亦姝,
发挥出学习上的优势。
没有让孩子尝试过自律,
他便永远不知道自律的生活是多美好。
带来的好处有多爽。
设计师山本耀司就曾经说: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
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
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自律可以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村上春树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
每天必须跑5公里。
在他看来:

这样的生活管理能力,反而能将自己的灵魂、肉体调试出最佳的状态。

严歌苓在《写作是自律并坚持的日常生活中》提到,
她每天写作6小时,每隔一天要游泳1000米。
她说:
越自律越自由,当生活自律了,写作反而更能达到最佳状态。
所以,不要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
在他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用适当的方式推他一把,
孩子便会爱上这种自律的感觉,
拥有自发养成的“好习惯”。

03

孩子自律的起点

依赖于父母的“他律”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最初靠的是父母的陪伴和监督,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也许父母会很崩溃,
需要一刻不停地盯着,
需要随时克制住心中的怒火。
可一旦孩子的好习惯养成了,
家长就省心了。
今后不管学习、工作,
还是生活,孩子的人生都会越走越顺畅。
那些从小自律的孩子,
不是天性如此,
而是父母付出了心血,
用对了方法。
  • 抓住管理孩子的“黄金时期”

作家龙应台曾经分享过一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的女儿8岁时,就展露了优秀的绘画天分。
她曾建议朋友让女儿拜师学艺,遗憾的是,朋友一直都没重视过孩子的教育,而是让她野蛮生长。
10年后,她再去朋友家,发现这个18岁的女孩,带着同居的男友回家,旁若无人,说话、做事不讲规则,俨然一个“小太妹”。
而父母,也早已过了管理孩子的“有效期”。
李玫瑾教授曾说:
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岁以下,父母的话是黄金,
孩子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
在孩子最依赖父母的十年里,
用心教养,提供依靠,
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
为人处世的尺度;
让孩子明白努力的意义,
人生的责任。
  • 帮助孩子寻找自律的“内驱力”
要记得,自律永远不可能通过逼迫的方式获得。
热播剧《小舍得》中,有一幕场景让人窒息:
严子悠饶有兴致地研究地上的昆虫,
内心充满了对成为生物学家的憧憬,
母亲田雨岚却恶狠狠地警告他:

你别尽浪费时间在那些没用的事情上!

田雨岚对儿子,
不可谓不尽心,
可子悠的努力,
都是在她360度无死角的监督下,
从来没有过“自律”,全是“他律”。
曾经有一个故事,
三个工作质量有极大差别的泥瓦匠分别被问道:
“你在做什么?”
第一个无所事事的泥瓦匠说:
“我在工作,在砌砖。”
第二个勉强完成工作的泥瓦匠说:
“我在盖一座教堂。”
第三个工作高效有质量的泥瓦匠的回答却是:
“我在建造上帝之屋。”
毫无疑问,是他的使命和意义感给了他工作的真正动力。
与其把焦点放在'自律'上,
不如引导孩子发现,他当下做的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家长要做的,
是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
并鼓励孩子既要有“梦”,
更要敢“想”,
把遥不可及的梦想,
化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梦想,或者是野心
才是一个孩子不断向上的源动力,
更是自律的最大“内驱力”。
  • 制定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与计划
有人说:
高手都是持续性自律,
废人才是间歇性自虐。
过高的要求,别说是孩子了,
就算是大人,也会因为“够不着”而失去信心。
但如果把宏伟的大理想,
分解成容易实现的小目标,
制定出短期的计划,
就很容易尝到成功的甜头。
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如此,
每天,只要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
不管是考试进步了5分,
还是做出了一道奥数难题,
抑或是学会了一项生活技能,
大脑都会发出赞赏的信号。
父母再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会让孩子更加自信。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也会让孩子的自律性更强,
养成持续努力的习惯。
  • 父母的言传身教
天后王菲,曾是个十足的麻将迷,
对自己的麻将技术无比自信。
可有了女儿以后,
这个向来“我行我素”的女人,
毅然戒掉了麻将。
她说:
父母是孩子生活的一级环境。
因为是做父母的在给孩子创设那个环境,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心理状态、心理波动,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那个孩子都捕捉得到。
父母与孩子,
有时候就像是镜子和成像的关系。
刷着手机和肥皂剧的父母,
养不出刻苦读书的孩子;
做事随心所欲的父母,
教不出井井有条的孩子。
那些自律的孩子背后,
往往都站着自律的父母。
父母认真工作,努力生活,
把责任心刻进骨子里,
孩子自然心领神会,
下意识地模仿,
并奉之为最高准则。

04

自律

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
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
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在孩子还没有自助思考能力的时候,
父母一定要通过言传身教,
引导孩子成为有规则、有底线的人,
通过鼓励和肯定,
引导孩子打开兴趣之门,
养成持续努力的好习惯。
引导孩子发现,他当下做的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让自律的习惯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能让他们受益一生。
*本文转载于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万个家庭,带给父母美好希望,让更多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作者:黄玉娇。专注婚姻、育儿类文章,用走心原创作品,让您在婚姻、育儿路上少走弯路。本文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