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文100篇㈦ | <读书有三到><读书须有疑><教学相长><铁杵磨针>怀素写字
31. 读书有三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①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③不到乎?
字词解释
①漫:随意。 ②急:要紧。 ③岂:怎么。
古文今译
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思和眼睛既然不专心致志,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32. 读书须有疑 ①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②是长进。
字词解释
①疑:疑问。 ②方:才。
古文今译
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经过了这一阶段,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开始能称得上是学习。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有疑”了,回过头去再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做到“无疑”,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
33. 教学相长(zhǎng)①
虽有嘉肴(yáo)②,弗食,不知其旨(zhǐ)③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字词解释
①相长:互相促进。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③旨:味美。 ④困:理解不清。
古文今译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因此,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行刻苦钻研。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34.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②,弃去③。过小溪,逢④老媪(ǎo)⑤方⑥磨铁杵(chǔ),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⑦卒业⑧。
字词解释
①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②成:完成。 ③去:离开。 ④逢:碰上。 ⑤媪:年老的妇人。 ⑥方:正在。 ⑦还:回去。 ⑧卒业:完成学业。
古文今译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笑话老妇人的愚笨。老妇人却说:“只要下了足够的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毅力感动了,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学业完成了。
35. 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①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②其庵(ān)③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①乃:于是。 ②名:命名。 ③庵:草屋。
古文今译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他种了一万多株芭蕉,在芭蕉叶上挥文泼墨,把自己的草屋叫作“绿天”。(字)没有写够,他就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硬是把木盘磨透了,把木板擦穿了。
声明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分享的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本资源为电子载体,传播分享仅限于家庭使用与交流心得、参考和辅助购买决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若喜欢此资源,建议购买实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