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掌握十五络穴(一)

  • 列缺

【类属】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

【位置】位于前臂的内侧面,桡骨茎突的近端。在桡侧腕屈肌的桡侧缘,桡骨的尺侧,桡骨骨沟处。

【具体取穴方法】手太阴肺经位于桡侧屈腕肌腱的桡侧,我们先在桡动脉搏动处定位太渊。从太渊沿着桡骨茎突往上推,手下有一个明显的下坡,就好像走平路下坡的感觉,再向上推到桡骨平坦骨面就可以摸到一个骨缝凹陷,按压酸胀感异常明显,这个地方就是列缺穴。

左右两虎口交叉的定位方法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列缺通任脉,别走阴阳。针一分,向下。在腕侧,以手交叉取食指尽处,两筋骨中”。《玉龙歌》云:“在大指直上,叉手,中指尽处是穴”。从此以后,后人一直按照下图的方法取列缺。这种取法将列缺定位在手阳明大肠经上。

但是临床上用这种方法定位列缺,并未起到应有的针刺疗效。根据临床应用,“以手交叉取食指尽处”应该是双掌相对再两手交叉。应用这种定位方法,正在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上,并且临床应用时疗效明显。

【功效】宣肺解表,行气利水,通肺络,通任脉,止咳利咽,利尿泻热。

【主治】(1)感冒,哮喘,咳嗽,咽干,头痛。戒烟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2)偏头痛,面肌痉挛,面瘫,三叉神经痛,偏瘫。

(3)妇科病:月经前腹痛、烦躁、胸胁胀满等。

(4)胸满,面肿,尿不通畅,牙痛等

(5)阳明经的颈强痛,络脉通手阳明大肠经,所以能治疗阳明经筋病。

【现代研究】列缺对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缓解作用,能改善肾功能,对调节血管的舒缩有明显的作用。

【考证】《席弘赋》曰: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难病穴法歌》曰: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

《八法歌》曰:列缺乳痈多散。

《普济方》曰:列缺主偏风口涡,半身不遂,灸三壮。

  • 偏历

【类属】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位置】在阳溪上3寸,位于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鞘及桡侧腕长伸肌间。

【取穴方法】首先从阳溪(拇短伸肌及拇长伸肌腱之间)开始,沿着桡骨的桡侧阳面往上循摸,偏历就位于拇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腱鞘,和桡侧腕长伸肌之间,及桡骨的骨沟缝里。直按时,病人感觉较酸。

【功效】清阳明络脉热邪,宣发手太阴留滞的寒邪或热邪。

【主治】阳明在三阳之里主燥,所以阳明经容易出现热邪结滞在里。

(1)阳明郁热证,见牙肿,牙痛,喉痹,咽干,耳聋耳鸣,烦躁,多言,鼻衄,肌肤感觉热,目赤。

(2)太阴络瘀滞见小便不利,水肿。

(3)臂肿胀,前臂神经痛。

(4)面部疾病,如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考证】《标幽赋》曰: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

  • 丰隆

【类属】足阳明胃经络穴

【位置】犊鼻和外踝尖连线中点,条口后方,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缝隙中。

【取穴方法】首先在犊鼻和外踝尖连线中点的胫骨前肌外侧缘,循摸条口的缝隙。从条口往外循摸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缝隙。

【功效】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利湿化燥

【主治】腹泻,便秘。身肿,四肢肿胀,下肢麻痹,胫枯,足不收,身重,面浮肿。眩晕,头晕,失眠,头痛。痰邪阻络出现的精神症状,如狂躁、见鬼,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善笑等。烦心。中风。癃闭。

【考证】《百症赋》曰: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甲乙经》曰:烦心,狂见鬼,善笑不休

《针灸资生经》曰:丰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主四肢肿身重。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狂见鬼,好笑,面四肢卒肿。

  • 公孙

【类属】足太阴脾经络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位置】位于第一跖骨底和内侧楔骨关节下的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首先在第一跖骨头的近端循摸到太白,从太白向足太阴的缝隙循摸至第一跖骨底和内侧楔骨关节,公孙就位于此关节之下,筋上的缝隙中。循摸时,手下常见几种感觉:〈1〉关节缝有一个倒转的“V”字;〈2〉关节缝有一个“L”(跖骨底较粗大,内楔骨较小);〈3〉关节缝有一个“L”(跖骨底较小,内侧楔骨较大);(4)关节缝较平,不明显。

【功效】通脾络,化湿清热。清胃热。调理冲脉,和血调经。

【主治】妇科病,如痛经、不孕、带下、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等。头面浮肿,眼睑肿胀,红眼病,急性结膜炎。胃痛呕吐,胸膜炎,饮食不化,肠鸣,腹中切痛,肠出血。腹虚胀如骨。寒热,直汗,失眠。

【考证】《标幽赋》曰: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甲乙经》曰:烦心狂多饮。

  • 通里

【类属】手少阴经络穴

【位置】位于掌长肌腱及指浅屈肌尺侧缘与尺侧腕屈肌之间,距神门1寸。

【取穴方法】从神门沿着手少阴心经的缝隙(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往上循摸。经过尺骨茎突的近端是阴郄,沿着茎突的下坡循摸到第一个较大的缝隙就是通里,直按时较酸。

【功效】通络,行气。

【主治】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或脑缺血出血的呛食、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心血管病,心脏传导异常,如心律失常的心慌、心悸。倦言嗜卧,失眠,精神分裂症,面赤。遗尿,月经过多。

【考证】《百症赋》曰: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

《玉龙歌》曰: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

《马丹阳十二穴歌》曰: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仲,实则四肢重。

《外台秘要》曰:通里主热病先不乐数日口热,热则卒心中懊恼,悲恐。

  • 支正

【类属】手太阳小肠经络穴

【位置】在阳谷上5寸,于尺骨的阳面,尺骨和尺侧腕伸肌外侧的缝隙。

【取穴方法】从养老沿着手太阳经的缝隙(尺骨和尺侧腕伸肌之间)循摸,大致在5寸处,能触及尺骨上的一个切迹(骨沟)。这里就是支正的缝隙。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支正位于手的阳面,因此直刺时要在尺骨及尺侧腕伸肌之间。

【功效】通络,舒筋。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惊恐,癫狂,悲愁。热病,口渴。消渴,精神病。

【考证】《百症赋》曰:目眩兮,支正飞扬。

  • 飞扬

【类属】足太阳膀胱经络穴

【位置】在腓肠肌的后外、下缘,腓肠肌外侧肌腹前缘和比目鱼肌之间的缝隙。

【取穴方法】从昆仑往上沿着足太阳经的缝隙循摸,到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之间,飞扬位于腓肠肌从肌腱变成肌肉的部位,属于较大的缝隙。

【功效】通络养筋,醒脑,清头退热。

【主治】头痛,癫痫,眩晕,目眩痛。腰腿痛。痔疮肿痛,膀胱炎。鼻塞,鼻衄。癫狂,痫证。筋急不能屈伸,下肢痿软无力。

【现代研究】针刺飞扬穴可以改善血钙代谢障碍。

【考证】《百症赋》曰:目眩兮,支正飞扬。

《甲乙经》曰:恶人心惕惕然,痔疮痛,飞扬主之。

(0)

相关推荐

  • 轻松学十六郄穴(二)

    郄门 [类属]手厥阴心包经郄穴 [位置]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腕横纹上5寸左右. [取穴方法]从大陵沿着手厥阴经的缝隙往上循摸,在肌腱和肌肉移行处能感到一个细窄的缝隙,即是郄门. [刺灸法]直刺0. ...

  • 轻松掌握十五络穴(二)

    大钟 [类属]足少阴肾经络穴 [位置]在内踝后下缘,跟腱前缘,跟骨上缘. [取穴方法]从水泉往上循摸至跟骨上缘(于足少阴经的缝隙中),在跟腱前缘. [功效]通络清热,宁神定志. [主治]口中热,舌干, ...

  • 【穴位】支沟

    支沟 <针灸穴名解>: 本穴在前膊外侧肉隙中.本经之气循而上行,本穴在尺桡二骨夹隙中,喻犹上肢之沟渠也,故名"支沟",又名"飞虎".以取穴手法而得名 ...

  • 【穴位】手三里

    手三里 <针灸穴名解>: 本穴名义,有体.用两解.有言其体以地位而定名者,<灵枢经·刺解真邪篇>云."取天容无过一里."<太素·五节刺>云:&q ...

  • 轻松学十六郄穴(一)

    孔最 [类属]手太阴肺经郄穴 [位置]在腕关节上7寸,手太阴经缝隙中,在肱桡肌肌腹和肌腱移行处. [取穴方法]从太渊沿手太阴经的缝隙往上循摸,孔最位于肱桡肌从肌腱变成肌肉的地方,肌腱及肌肉交界的地方可 ...

  • 【穴位】外关

    外关 <针灸穴名解>: 本穴与内关相对,因名"外关".又本穴为手少阳之络,得手厥阴过经来会之气,盎溢予无名指之端,是为"关冲".关冲治症,多与本穴略 ...

  • 收藏版:人体十二经原穴歌、十五络穴歌

    十二经原穴歌 [题解] 原,是生命的本原的之意.原穴,共计十二,是脏腑真气输注于经络的穴位,因其为原气汇聚出入的部位,所以称为原穴.十二原穴歌诀①<针灸聚英>.<针灸大成>.& ...

  • 针灸医生基本功——十五络穴详解

    十五络穴,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处的穴位.见络穴条.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详解 一.手太阴:列缺 手太阴经脉 ...

  • 16、十五络穴歌、八会穴歌、十二募穴歌、下合穴歌

    START 16.十五络穴歌.八会穴歌.十二募穴歌.下合穴歌 <十五络穴歌> 列缺偏历肺大肠, 通里支正心小乡. 心包内关三焦外, 公孙丰隆脾胃详. 胆络光明肝蠡沟, 大钟肾络膀飞扬. 脾 ...

  • 十五络穴歌奉上。络穴的简单介绍,后附歌诀...

    十五络穴歌奉上.络穴的简单介绍,后附歌诀,经典背诵. 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为络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

  • 中医针灸医生基本功十五络穴详解

    十五络穴,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处的穴位.见络穴条.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详解 一.手太阴:列缺 手太阴经脉 ...

  • 第五章、十二经络与十五络穴

    十二经之间有络彼此联系,肾是先天之本,肾像两个根,十二正经全部的根都来自肾脏,身体就像整棵树开满了树叶.树枝.人患病,一是外因,受到外在风寒暑湿燥热,来自节气.外在的变化,络最先感受到,传到经,传到腑 ...

  • 经络穴位歌诀:十二原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十六郄穴、十五络穴歌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19480枫0 人体穴位图2009-06-26 ―帝― 人体穴位图人体穴位图2009-04-25 11:27.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陶道身柱神道 灵台 至阳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

  • 十二原穴十五络穴八会穴,复杂的经络图怎么更好的掌握学习

    · 针灸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各种成系统的穴位,包括十二原穴十五络穴八会穴等各种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怎么更好的记忆这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呢,我们在学习中可以用歌诀解决这个问题的,其实歌诀只是记忆的一部分,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