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不同功能指向的核心素养结构也不同
虹野:不同功能指向的核心素养结构也不同
1. “核心素养”的结构
即便是我们确定了“key Competencies”的外延集合,其结构也可以有很多种的组合。
如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见图 1)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1]
再如新加坡的“21世纪素养”框架(见图 2)。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就是为了培育这些素养,最后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2]
通过以上比较,显然发现美国和新加坡关于“核心素养”的功能性指向完全是不一样的。当然在“素养”的遴选和结构上也表现出来巨大的差异。
在我们关注到国外“Key Competencies”的具体的“素养”,发现有的国家的素养框架几乎涉及到了人的所有的能力、技能,有的国家只关注一些重要的、关键的能够使人成果和社会健全的“能力”。在我们致力于寻求“核心素养”的框架的时候 ,更多的是关于“素养”多寡,却很少关注到“核心素养”的不同结构与其功能性实现的关系。
我们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除了理解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之外,更要理解“核心素养”发现的科学基础和过程,以及“核心素养”框架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的学理关系。我们不需要真正去理解原汁原味的“Key Competencies”是竞争力还是能力,我们只需要知道在满足个人和国家需求的功能之下,通过科学的研究方式,寻求出符合学理的“Competencies”,进而研究出能够实现的理论框架。
(节选自《教师教育论坛》2016年第12期之《核心素养的概念本土化及甄选原则研究》)(未完待续)
[1]张义兵. 美国的“21世纪技能”内涵解读——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12,05:86-90.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 中小学管理,2015,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