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考试|之九:称岳父为“老泰山”,据传缘起唐代诗人张说
在唐代早中期,曾有“燕许大手笔”这样的说法。说的是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二人诗文了得,是无可争议的朝廷两大笔杆子。
先说苏颋。苏颋,乃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氏,父亲苏瑰是个朝廷高官。虽为官二代,但苏颋却一点都不纨绔放浪,从小就知道用功学习,是个少年发奋学习、刻苦读书的励志典型。
苏颋的老爸苏瑰,比较偏心眼一些,打小就不太待见苏颋这个儿子。所以,小时候的苏颋,喜欢跑到马棚里,在那里的破桌子烂凳子上,就着昏暗的灯烛读书。马夫仆人们熄灯睡觉之后,苏颋再凑着炉灶中余火的亮光,继续读个不停。炉灶中的火光暗下去了,就扒一扒、吹一吹,使它再亮起来。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灶中之火完全熄灭。这样的读书方式,以今天的眼光看,也许不利于保护眼睛。但是这种自强刻苦的精神,却极为可嘉。
苏府的马夫仆人们,曾多次劝苏颋道,不要怕老爷训斥责骂,还是回到舒适的书房读书为好。苏颋却说,“我在这里读书,就像小鸟出笼、如鱼得水,感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小鸟好不容易出了笼,为什么还要再飞回笼子里去呢?再说了,优越的条件,可以消磨人的精神。困苦的环境,能够磨练人的意志。”瞧瞧人家孩子说的这话,多么富有哲理啊。
据传,有一次时任京兆尹到苏府拜访。少年苏颋看到他官衔中的“尹”字之后,当场口占小诗一首:“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这首小诗虽然是根据“尹”字的字形,所作的一种析字游戏,但却反映出苏颋过人的聪慧机敏,让那位京兆尹大人惊叹不已。因为这件事,苏颋也让老爸对自己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
艰辛的付出,通常会有丰厚的回报。永昌元年(689年),苏颋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此时的苏颋,年方十九,堪称少年成名。为官之后,苏颋凭借过硬的笔杆子,很快在朝中站稳了脚跟。当时朝廷的重要文告,多出其手。因为表现出色,苏颋屡获提拔重用,在经历过中书舍人等重要台阶之后,曾经官拜大唐宰相,并获封许国公爵位。
不但文笔好,苏颋的人品官德也没得说。苏颋曾与有“史上四大清官”之一名头的名臣宋璟同朝为相,两人能够密切合作,功劳主要在苏颋。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宋璟,做事也比较专断一些,经常不与苏颋商量就拍板定事,时有越权之举。而苏颋却总是能以大局为重,从不跟宋璟计较,反而经常默默地为宋璟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对于奸人奸行的容忍,是一种猥琐。而对于正者正直的包容,就是一种胸怀。苏颋的所作所为,最终感动了以铁石心肠著称的宋璟。宋璟有一次对人感叹道,苏颋这个人,真是“尽公不顾私”!
值得一提的是,苏颋的父亲苏瑰,也曾担任过宰相一职。父子先后出任大唐宰相,并且官声政德都不错,亦不失为政坛佳话一桩。
同为诗坛中人,苏颋对后起之秀李白赞赏有加。苏颋在成都任职时,青年李白曾去拜访过他。对这个不请自到的毛头小伙,苏颋没有白眼相看,而是认真地阅读了他带来的诗稿。读后,苏颋对李白大为赞叹,称其“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苏颋这种奖掖后进的善举,使李白深受感动。在他的诗文中,对此事有所记述。
不但文章一流,苏颋的诗作水准也很高。苏颋的诗,风骨遒劲,意蕴深厚,善于情与景的交融。在这里,不妨让我们欣赏一下苏颋的两首诗作。
其一,《品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首小诗虽然很短,但却营造出了一种深秋的高远意境,渲染出了一种有些苍凉的感怀,读来颇具韵味。
其二,《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车如流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天上初移衡汉匹,可怜歌舞夜相从。”这首诗虽然是应景而作的“应制诗”,却也写出了一定的意蕴。尤其是第一句“车如流水马如龙”,看上去是不是很眼熟啊?很多人都以为,这句诗最早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忆江南·多少恨》,而不知苏颋很早以前就这么写过。虽然“车水马龙”这个成语的版权不属于苏颋,但他却是最早写出“车如流水马如龙”这样句子的诗人。
再说张说。张说的祖先,原居范阳(今河北涿州市),后来迁居河东(今陕西永济市),再后来定居河南洛阳。张说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却是制举考试的胜出者,也算是科举中人。
比较巧合的是,张说参加的是永昌元年(689年)“贤良方正”科制举考试,跟苏颋同年获得科举功名。在本科的策论考试中,张说的答卷说理透彻、文采飞扬,被定为第一。在科举考试领域,历朝历代的人们习惯于把进士科的第一称为状元。到了南宋以后,状元更是成为进士科第一的官方规范称号。所以,张说的这个第一名头,还不能称之为状元。因而,有人称张说是科举状元得主,并不准确。
张说比苏颋大三岁,获取科举功名之时二十有二。入朝为官后,张说的政坛文坛经历,都十分丰富。他曾三度官拜大唐宰相,并获封“燕国公”爵位。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张说是公认的大唐文坛领袖,威望无人可及。处理政务之余,张说对于文坛中事十分热心,善于奖掖后进。经他之手,发现提携了很多青年诗人文友。
人性是复杂的。比如张说,就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在张说的身上,既有忠直干练、勤于政务的一面,又有偏狭算计、贪恋钱财的一面。张说为官期间多有政绩,但也因为脾气暴躁,工作方法失当,与同僚搞不好团结,并且还有一定贪腐行为,曾被纪检监察官员弹劾,并受到过免职退休的处理。张说的哥哥张光很够意思,在张说下狱等待处理期间,为了给弟弟鸣冤叫屈,张光采取了一种很极端的方式——在朝堂上当众割下自己的耳朵。
虽然年龄相差比较大,但张说却与苏颋的父亲苏瑰过从甚密,两人算是忘年交。苏瑰去世后,张说撰写了一篇《五君咏》,其中的一则,专门记述苏瑰的人品事迹。在苏瑰忌日的时候,张说特意将《五君咏》送给了苏颋,使苏颋大受感动。
有一年,唐玄宗封禅泰山。封禅之后,按惯例要提拔一些官员,以示皇家恩泽。手握重权的张说,借机以权谋私了一把,将自己一个还是低微小官的女婿,破格提拔了好几级。唐玄宗在大宴群臣的时候,从张说女婿的纱帽官服上看出了问题,有些诧异地问他何以进步这么快。张说的女婿无言以对,一个皇室艺人从旁揶揄道:“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将岳父尊称为“泰山”,据说就是由此而发端的。
作为文章大手笔的张说,诗也写得很不错。如果不是这样,他文坛宗师的名头,当时就有很多人会不服气了。《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是张说的一首名作:“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从这首诗中,张说的艺术造诣可见一斑。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写于张说被贬谪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期间。张说的朋友梁知微(梁六),时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刺史。梁知微进京公干期间途径岳州,张说为他写了这首送别诗。虽然是为友人的送别之作,但诗中含蓄巧妙地抒发了张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诗中“巴陵一望洞庭秋”一句,尤为人所称道。在巴陵眺望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中会生发何种感受?是波澜壮阔,还是苍凉伤怀?这当然因人因时而异。按照常理,“巴陵一望”四字之后,一般会直抒感怀。但张说却在此处将情绪戛然收住,笔锋一转,只是写了“洞庭秋”三字,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何谓诗之含蓄?请看“洞庭秋”。在辛弃疾的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洞庭秋”的影子。
壹点号谷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