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尝试找回自己

我想用《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开头: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真理,而你必须理解和接受这一真理。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这本书不是讨论人生的苦难,而是讨论如何走向心智成熟之路。我这篇文章不是讨论这本书,而是想要说明一个道理:
真正的为自己活一次,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
先说我自己的两个烦恼:
烦恼一:
我习惯于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不习惯被命令和吩咐做什么事,当然工作例外,我这里指的是个人生活上的事情。比如,穿袜子,如果我穿了长袜,有人告诉我天气这么热,你应该穿短袜;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如果我没吃某个菜,家里人一直叫我吃另外个菜:这两种情况下,我不是感觉到他们的关心,而是会感觉莫名的烦躁。烦躁之后,采取的抵抗措施就是他们叫我做什么事,我就偏不去这样做。我知道这样不好,我也知道他们是关心我,但是,每当听到类似命令、吩咐我做某件事的话语的时候,我就会莫名的烦躁,要么不说话,要么就选择做相反的事情。如果按照年龄来看,我早就过了叛逆期了,可是我的这个行为还跟16、17岁正处于叛逆期的小孩一样,我仔细想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跟我小时候受到的待遇是密切相关的。从小到大,我妈妈都是非常宠爱我们,有好吃的一定会留给我们吃,并且会把她认为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吃,也就是说,只要是她认为好的东西,她都会给我们,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小时候我觉得妈妈最好了,我所有的愿望,只要她能做到的,基本上都会满足。甚至直到现在,我妈妈依然如此,吃饭的时候,她总会叫我吃这个、吃那个,有时候还会给我买泡面吃,因为小时候我比较爱吃泡面。只不过,现在我对这种行为感到的不是关心,而是烦躁,我认为她在干预我的生活,她在教我、命令、吩咐我做事。虽然我知道她是关心我,只不过现在听到有人叫我做这个、做那个,我都会感到莫名的烦躁,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在工作上,我会接受安排,因为这是任务,在生活上,如果总有人指导、安排我做一些事情,我会非常烦躁,比如穿什么衣服、炒菜该怎么炒等,如果一直有人在否定我自己的选择,我会感到非常不耐烦。我想我现在的表现,和我从小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或者专业一点说这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烦恼二:
我的时间观、学生观。
我的时间观念比较强,并且时间大多被安排在做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上,而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看看书、写些东西,如果经常不看书,我感觉有种犯错误的感觉。对待学生也是如此,如果在正式的上课或者自习时间,如果有同学还在吵闹,我会非常的烦躁,我觉得他们在浪费时间,也是不求上进的表现。对待这类学生,我是非常严肃的,特别是在上一届带班的时候。我是对这种行为真的感到很生气。
现在反思一下我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时间观和学生观,我认为还是可以跟我的家庭环境联系上的。从小到大,我的爸爸对我的学习都是非常严厉的,他不许我干这个,不许我干那个,只希望我努力读书,不要做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读初一那会,双休的时候,有两个朋友来家找我玩,被我爸爸赶出去了,说我要在家写作业,不能出去玩。还有一件事是小时候比较调皮,喜欢掏鸟窝,记得掏回过一只小鸟,想自己抚养,但是爸爸回来后,当着我们的面把小鸟摔死了。这两件小事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后面慢慢地树立了一套是非观,那就是多看书、多学习是正确的事,跟学习无关的很多事都是不务正业的表现,那些不爱学习的人都是不求上进的人。并且,认为学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要刻苦努力。这种观念一直影响我到现在,每天我也会看看书,也经常买书看,同时,现在作为班主任,最重要的事就是天天陪着学生,认真工作就是正确的事,其他的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对待学生也是如此,如果他们经常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就会认为他们不求上进。也就是说我是把我从小到大受到的那一套教育投射在我的学生身上。
所以说,我们慢慢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这种现象在心理上是有依据的。
讲完了这两个故事,这篇文章的重点终于来了,我想表达的观点是我们现在的很多行为、观念,都是跟我们之前的经历、潜意识密切相关的,我以为我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殊不知,你的选择已经被你的经历和潜意识、受到的理念决定好了。如果,你的经历都是符合规律的,你接受的理念都是科学,那么,你就是幸福的,如果你像我一样,接受的教育、一些经历并不是那么愉快的,那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才是这篇文章真正想讨论的。
心理学上,经常会从原生家庭、生长环境来分析一个人现在的行为,所以,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找到他们,他们通常都会表现的非常和蔼和有同理心,因为真正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看问题,一定都是把来访者现在的表现和他之前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有很多做法都是为了唤起来访者的潜意识,进而找到真正的原因,并给出方法论上的指导。而作为老师的我,看到学生的一些问题,不是感到理解,而是生气,甚至是愤怒,所以经常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因为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跟他们的生长环境高度相关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行为表现,最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还没有找到,就像我现在会对别人过多干预我的生活感到非常烦躁一样,这只是变现,真正深层次原因在于我从小到大都是受到这样的指示,现在我想摆脱这种不自主的状态,每当听到有人叫我做这个、做那个,我的那种不满的情绪一下就会上来。如果有人对我的这种反映感到反感,那么我也一定会更加反感他。最后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我们都是被抛进这个世界的,终其一生,我们都是在寻找从非本真状态到本真状态的自己。非本真状态就是活成了别人的期待,追求的东西并非是自己真的喜欢的。本真状态就是找回自己。在追求的过程,要经历一个“畏”的状态,也就是你要不断地选择,而选择是最让人恐惧的一件事,因为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所以存在主义哲学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向死而生”,就是假设明天就死亡,你会选择做什么。这种观点其实就是强调我们要摆脱束缚,特别是那种强加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束缚,做回真正的自己,比如,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个人成长经历的束缚,真正做回自己,做到这样,也许我们对待学生、对待他人的态度就会改变很多
我以为我的观点是对的,我以为我的行为是有道理,是自己选择的,殊不知,我是受别的理念的影响。最后,我还是处于非本真状态。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  狮子和婴儿,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听从安排,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主动负起人生责任,婴儿才是最高的境界,这是最本真的状态。因为婴儿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的,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没有受到别的观念的影响。老子也反复提到要复归于婴儿,我们也喜欢把忠诚善良的人,称为有赤子之心的人,“赤子”也就是指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的影响。
再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到的这本《少有人走的路》,人生苦难重重,现在看来确实如此,从出生到不断的长大,我们的心智也渐渐远离了初心,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做的选择也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选个专业,也要考虑将来就业怎么样?能不能挣很多钱?这样作出的选择,很多时候往往不是我们的初心。
我们都是被抛入这个世界,意味着我们一出生就受到特定环境  、理念的影响,都不是本真的自己,复归于婴儿才是摆脱外在负面影响的最终目标。一切起始问题都在于要想法设方把原生家庭和生长环境对我们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让我们自己真正地为自己活一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