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历朝历代的婚服,你认为哪个朝代的最好看?
悠悠华夏,礼仪之邦,我国自古便是一个极为注重礼仪的国家,而“婚丧嫁娶”无疑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大礼,作为婚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嫁衣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嫁衣在漫长的传承中也曾历经改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古代那些独具特色的嫁衣。
先秦至汉朝:庄重大气,以黑、红两色为主
周朝时期,婚服的色彩基本遵循“玄纁制度”,“玄”即黑色,“纁”即浅红色。因婚礼讲求庄严肃穆,故而主要以玄色为主,纁色镶边。
《易系辞》有载“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即是纁色。”当时的人们普遍较为迷信,认为玄、纁二色象征着天地并存,最为尊贵,故而以黑、红色为主的婚服,也代表了周人对天地玄黄和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而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接纳了黄老道家、阴阳家经过综合儒、法、道诸家学说提出的“五德始终说”,认为秦朝属于水德,对应黑色,因而秦朝时期的婚服大致延续了周朝时期的形制,但主要以黑色为主。此后,汉朝因为“汉承秦制”,因此在婚服方面仍以玄色为主。
也就是说,从周朝到汉朝,虽然婚服的形制或许有所变化,但在颜色方面,基本延续了玄、纁二色,只是秦汉时期更加注重玄色。
魏晋南北朝:自由风尚,盖头开始出现
在魏晋时期,因为受玄学风气的影响,“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而婚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也开始倾向于清淡风雅,甚至出现了白色嫁衣,倒是颇有一些现代的审美观。
《独孤皇后》剧照
在记录晋太子仪礼风俗的《东宫旧事》中,便有“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绢衫,并紫结缨”的记载,可见白衫已经不仅仅用于日常穿戴,而是已经被用作礼服。而且,这一时期的婚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一种厚重感,而是更加得体、轻盈。
盖头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由于常年的战乱,当时主要用于战乱时期简化的婚礼程序,也有遮挡风沙的作用,因而得以广泛流传。不过,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南齐以后,这个风俗一度消失,直到宋朝时期才开始重新盛行,并一直延续至今。
唐宋时期:红男绿女,以华丽为美
大唐盛世,百姓随着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染色技巧的提升,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追求华丽之美。因而婚服方面,开始选择以绛红、青绿等更加鲜艳的色彩。
而古代男人做官,高官官服主要以朱红为主,这代表着身份地位,而女人则讲究青衣黛眉,故而这一时期的婚服基本遵循了“红男绿女”的玄色标准。新娘装扮被概括为“钗钿礼衣”,即身穿大袖长衫与长裙,披帛,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唐朝后期,这种繁复的婚礼服饰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贵族子孙迎娶可以使用冕服或者弁服,官员的女儿出嫁可以穿与母亲的身份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绛红色的礼服。
《知否知否》剧照
宋朝时期,因为“宋承唐制”,不过在基本延续唐朝风格的同时,更加尊崇简约之美,三舍生及有品级的官员子孙在婚礼当天可临时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娘可以根据新郎的着装佩戴凤冠霞帔,婚服同样以青色为主。
明清时期:绿男红女,凤冠霞帔成为主流
在古代,衣着的穿戴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在选色方面,平民百姓也不得和官服、礼服有所冲突。不过,明朝的婚礼则成为了例外,明代平民男子娶亲俗称“小登科”,因而被允许穿戴九品官服,而新娘也允许穿戴凤冠霞帔,但也仅有婚礼时可以穿戴。
所谓的九嫔官府,便是青绿色的九品幞头官服。而新娘则头戴凤冠,红布遮脸,身穿真红色大袖衣或者是圆领的女蟒服、大红色褶裙。脖子戴项圈天官锁,胸前挂照妖镜,肩披霞帔,再跨个子孙袋,手臂缠上定手银,脚穿红缎绣花鞋。
此外,明朝时男女的婚礼服装是有所对应的,如果新郎穿的是深色衣服,新娘则要对应地穿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在明代,汉族婚服形成了比较典型和成熟的造型,有很多婚礼习俗延续了下来。
清朝入关之后,朝廷接受了明代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之一便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也就是婚俗依旧延续汉族传统,只是在细节方面融入了旗袍的基本款式。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者旗袍,外面借穿诰命夫人专用的背心式霞帔,头上戴簪红花,拜堂时蒙上盖头,新郎通常青色长袍,外罩绀色马褂,戴暖帽并插金色花饰,拜堂时身披红帛。
以上便是中国古代时期的传统婚服,大家认为哪一款更加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