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那条消失的淮海路:(一)从襄阳南路到陕西南路

隔了好多年,

又回到淮海路,

淮海路已经变得陌生,

满眼都是高大上的世界名牌,

老底子淮海路的灵魂已经不再。

老底子淮海路的繁华,

不是因为高大上,

而是因为时尚,

但是接地气。

霞飞路(Avenue Joffre)是法国人筑的,

但是真正繁华起来是白俄的功劳。

十月革命后,

陆陆续续有上万逃亡白俄到了上海,

主要聚居在现在的从陕西南路(Avenue du Roi Albert)到成都南路(Rue du Lieutenant Petiot)的一段南昌路(Route Vallon)上。

当时那些白俄无国籍,无身份,身无分文,

只有一些对以往贵族生活的回忆,

为了谋生,

只好从小生意做起,

在霞飞路上开起了很多小店,

有咖啡馆,面包房,药房,理发店,绸缎皮货店,服装店。

这些店首先是为白俄侨民服务,

所以很有西式时尚。

但是因为大多数白俄很穷,

这些店都不大,

而且价格也很接地气。

这样,除了吸引白俄以外的西方人,

又吸引不少经济条件同样不那么富裕的上海当地人士,

既有西式时尚,

又在经济上能够承受。

于是,在1930年代,

霞飞路开始繁华起来。

解放以后,

白俄基本上都离开了上海,

林森路(1943年日本占领法租界后霞飞路改为泰山路,抗战胜利后又改成林森路)变成了淮海路,

但是,白俄留下的格局基本没变。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

淮海路上还是基本上都是小开面的商店,

除了二百外,

最大的益民百货也就两、三个开面,

商品不多,但是很有特色,

和南京东路上的一百(大新公司)、十百(永安公司)、帐子公司(先施公司)和服装公司(新新公司)的格调完全不同。

霞飞路上时尚但又接地气的灵魂也继承了下来。

以前说上海人荡淮海路,

外地人兜南京路,

实际也是和这种格局上的差异有关的。

在商品缺乏的年代,

外地人到上海,

多少都有一张购物清单,

要在有限时间里完成任务,

去南京东路上的大百货店要高效得多,

顺便还可以看看那些当年地标性的大楼。

而上海人不一样,没这种必要。

当年的上海人生活还是很辛苦的。

很多人还是住在石库门弄堂里,

一幢房子,前楼后楼,

前厢房后厢房,亭子间,

上上下下住满了人家,

大家合用一个灶披间,一个晒台,

家家用木头马桶。

从早到夜,样样要抢的,

抢水龙头先洗菜洗衣服,

抢灶披间烧饭,...。

每天一早5、6点钟光景,

几乎上海每一条石库门弄堂

都开始响起了刷马桶的声音,

竹刷子急促地刷着倒在木头马桶里的毛蚶壳,

发出哗哗的声音。

那种声音可能是石库门弄堂里最经典的声音。

一到7点左右,

马路上自行车铃声和公共汽车的喇叭声已经很喧闹了,

大家都在赶着去上班。

从周一到周六,

天天就这么重复着。

这种紧张,

没住过石库门房子的是难以体会到的。

这么一个礼拜紧张下来,

荡淮海路就是去放松的。

老上海人荡淮海路大多数辰光是没明确的扫货目标的。

那时工资也不高,

一个月下来也剩不下多少,

那时每月贴花储蓄也就是几块钱,

能够积下来购物的自然也不多。

淮海路上的店,店面都不大,

从一家荡出,又荡进另一间,

买东西是次要的,

领领市面是重点,

当然看到紧俏的还是要去抢的。

荡到吃力了,就停下来,

买点吃的歇歇,

那时淮海路上吃的店特别多,

各种风味,各种档次的都有,

米道(味道)是绝对的好。

就这样吃吃荡荡,

从陕西南路口慢慢荡到重庆南路口,

差不多就半天过去了。

80年代初的时候,我还不大,

也跟着舅舅阿姨们荡淮海路,

我记得最牢的还是那些吃的店。

淮海路上的吃是很有传统的,

30年代时就有差不多50多家白俄开的饭店,

咖啡馆,很多是模仿巴黎的,

在路边放了不少座椅。

有文青们坐在一起,

谈文学,谈艺术,谈政治。

也有有钱人士听完音乐会,看完戏后,

来吃夜宵的。

更有很多穷苦白俄因没有厨房而长年在这里吃饭的。

欧洲情调和风味,

大众化价格,

奠定了淮海路吃的特色。

1943年租界结束,

欧美人士被关进集中营,

霞飞路上的咖啡馆开始走下坡路。

解放后,

淮海路上出名的西点四大金刚都是仅剩的几家,

但是增加了不少国粹小吃。

7、80年代时,

跟着父母,跟着那时还在谈朋友的舅舅阿姨们经常去荡淮海路,

吃了不少。

可惜,那些吃的店,

现在大多数已经消失了,

但是当年的滋味还是记在心里。

(一)从襄阳南路到陕西南路

记得从汾阳路转上淮海路,

当年是上海市教育学院,

隔着淮海路对面就是天鹅阁西菜社,

以经济实惠而知名。

当年的天鹅阁西菜社(已经消失)

沿着淮海路往东走,

过了襄阳南路不远就是天津馆。

天津馆门面不大,也不高,

进门是狭长一条,

卖狗不理包子和蒸饺。

当年,上海经营北方风味小吃的店不多,

天津馆算是比较出名的一家。

过了天津馆不远就是勤丰火腿腊肉店,

除了火腿咸肉外,

有时还会有些让人惊奇的食材,

记得80年代初的时候,

有一次周六从上中回来去外婆家经过这里,

看到卖河豚鱼干,很新奇,

动用了整整一个礼拜的零用钱买了一斤,

回去老妈像黄鱼鲞烧肉那样烧了,

米道非常好。

可惜,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看到河豚鱼干了。

边上钱塘公寓的底楼是乔家栅的点心门市部,

每天从襄阳南路永嘉路口的徐汇乔家栅运货过来,

各种糯米糕团还带有热气。

当年乔家栅有两家,

一家在老西门,叫南市乔家栅,

另一家在襄阳路上,是徐汇乔家栅。

徐汇乔家栅的店牌是梅兰芳吃了以后题的,

里面的菜色和糕团都要比南市那一家更好一点。

以前吃豆沙粽子和青团是一定要徐汇乔家栅的。

1930年代的伟达饭店,

记得80、90年代时已经改称钱塘公寓。

照片左边是钱家塘的淮海路进口,

印象中是一条台阶路,

进去是淮海浴室。

底楼左边一侧是徐汇乔家栅的糕团门市部,

右边一侧是勤丰咸腊商店。

伟达饭店的正门

伟达饭店的楼顶

当年钱塘公寓(伟达饭店)的地方,

现在是环贸IAPM了。

淮海路上乔家栅门市部开在一条台阶路弄堂口,

里面就是著名的淮海浴室和钱家塘。

经过钱家塘弄堂口,

马上就可以闻到从上海食品厂出来的西点香味了。

上海食品厂是淮海路上西点四大金刚之一

(其他几家是哈尔滨、老大昌和海燕),

上海食品厂的罗宋面包个人认为是几家中最好的。

上海食品厂当年一天两炉,

上下午各一次。

懂经的老顾客们都是晓得时刻来等新鲜出炉面包的,

刚出炉的面包拿到手里还有些烫,

香喷喷的。

继续前行,到了陕西南路口

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第二食品商店。

不过,老克勒们都叫解放以前的老店名万兴(Van Shing)。

万兴

二食没有南京路上的食品一店大,

但是更加“洋气”。

当年要买一条白脱油,

只有到二食,

有时还有卖乳品二厂出的软包装稀奶油,

回去加点糖,

一打可以做出掼奶油和牛奶棚的媲美。

以前市面上最高档的葡萄酒是通化葡萄酒,

金属盖,甜甜的。

80年代的第二食品商店

(基本和万兴一样)

80年代中,在二食里

第一次看到用软木塞封口的长城干红,干白葡萄酒,

记得那时价格是8元一瓶,

相当于两瓶通化。

干红,干白葡萄酒是比较酸的,

和当时大家喝惯的甜甜的葡萄酒完全不同。

记得曾经看到一位愤怒的顾客

拿了半瓶干白和营业员大吵,

说这种变了质的葡萄酒,都酸了,

怎么还卖出来,

而且卖得这么贵,

要求退钱。

我当年中学住校时,

最喜欢的饼干就是从二食买的

益民食品厂出的碎曲奇饼干,

就像现在大家熟悉的丹麦曲奇饼,

那时正品是出口的,

只有碎的才能买到。

就是碎的,都要1.60一斤,

当时相当于2斤泰康万年青,

不过米道是顶脱了,

到现在我都还没吃到过奶油味那么重的。

万兴和21世纪初的第二食品商店

当年第二食品商店的地方已经变成环贸IAPM

从二食陕西南路店门出来,

边上就是美心酒家,

当年上海广东饭店里仅次于南京路上新雅粤菜馆的第二块牌子,

也是徐汇区最高档的饭店。

可惜,一个高大上的环贸IAPM

把所有这些老店全部抹掉了,

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二食搬到了淮海路的对面,

但跟以前的完全不一样了。

(0)

相关推荐

  • 外公、我和淮海路

    一条马路,三代人,永久的记忆. 外公的一生都和淮海路分割不开,他年轻的时候,六个孩子都在淮海路以南的石库门旧宅出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家搬到了淮海路以北的新式里弄,外公在这里一住就是半个世纪. 从我 ...

  • 最好吃的上海蝴蝶酥到底在哪里?

    福桃九分饱 同名微信公众号:futaojiufenbao.03-04 13:30 每天上午10点开始,上海市中心芮欧百货一层的法国米其林餐厅Joёl Robuchon面包房就会大排长龙,队伍直接排出了 ...

  • (一)繁华闹市上海滩,十里洋场叙不完

    説到上海,这座具有中国经济,金融,航运,工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东方魔都,其人口之多,经济之繁荣,工业之发达在国内外都是享有很高的赞誉的. 我因为早在七十年代起,就经常去上海采购物资等,算算前后经历 ...

  • 评弹票友写个淮海路(上)

    沪语朗读:肖德生 朗读者 评弹票友写个淮海路(上) 来源:网 络 改编:丁迪蒙 朗读:肖德生 一位评弹票友写个淮海路,恐怕是连老淮海路也勿晓得介许所伐,姚蔭梅.徐绿霞.周柏春也讲勿到搿能多.搿能准.搿 ...

  • 追忆那条消失的淮海路:(二)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口

    引言: 站在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十字路口, 看着这些高楼大厦.陌生人流, 竟生出一番恍若隔世之感. 西南角环贸,东南角巴黎春天,东北角百盛, 商业怪兽们一个比一个高冷酷炫,气势汹汹, 记忆中那些温馨老店 ...

  • ​追忆那条消失的淮海路:(三)从陕西南路到重庆南路

    淮海路真正闹猛的一段是从陕西南路到重庆南路, 竟与俄国十月革命有关. "阿芙乐尔"号上的一声炮响以及后来红.白军的内战, 吓得白俄贵族和难民们逃往世界各国, 其中一小部分来到上海, ...

  • 体验服暴击流关羽实测,一个冲锋四千血,瞬秒脆皮,血条消失术

    体验服暴击流关羽实测,一个冲锋四千血,瞬秒脆皮,血条消失术

  • 广州老城区三条“消失”的道路,提起老名字,本地人还会依稀记得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从市区多个南越王相关的博物馆就可以了解过去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东西已经发生了改变,道路就是其中的一种.位于广州老城区的三条"消失"的道路,虽然名字 ...

  • 【随心一看】四特蕾莎双光刺,能量消失术和血条消失术一起是什么感受?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四特蕾莎双光刺 详情  结语  那么本期视频就到此结束,喜欢的朋友点一下赞和关注. 公众号做什么? 公众号内容 活动攻略: 游戏每周活动都会制作活动相关视频攻略, 对玩家们进行讲 ...

  • 一条消失的古道——惠东安墩到松坑的担角坳古道

    20多年前,在安墩和松坑之间翻越一个叫担角坳的山坳(百度地图上写的是"担谷凹",为入乡随俗,这里还是写作担角坳),有一条石阶山路,这是一条连接安墩和松坑两个圩的必经之路.根据&qu ...

  • 前三门护城河一条消失的河

    就在40年前,1965年,北京一条流淌了几百年的人工河---前三门护城河,连同它北面的古城墙,在北京人的目光中消失了.但您可知道,就在它消失前的1955年至1964年,曾经有一个辉煌的规划,为了这个规 ...

  • 我是一条消失在沙漠里的河流(罗西)

    进入怀旧时段,不时从新浪博客里翻出一些那个年代(2008年左右)我写的配图诗,一般用一两分钟随手写下的,很粗糙,不过,偶尔也有一两句有点意思,那个年代,空气相对更自由一些. 我是一条消失在沙漠里的河流 ...

  • 追忆,即将消失的童年游戏

    只不过,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体现,我们这档子人是听着<杨家将><呼家将>等传统小说长大的.小说里的番兵番将都是来自来自北方寒冷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戎装一般都是头戴雉鸡翎,身披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