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拜都莲:母亲的美食之烧馍记忆

母亲的美食之烧馍记忆

文/拜都莲

母亲不在三年有余了,关于母亲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褪色,就像发黄的旧照片,只留下不可触及的温情。

然而生活又像是一面奇特的镜子,时常照出过去的生活,照出有母亲相伴的场景。

母亲是劳动的好手,也是一位朴素的美食家。我没有问过母亲最拿手的饭菜是什么,我只知道,母亲做的浆水面我爱吃,母亲卷的孜卷我爱吃,母亲摊的煎饼我爱吃,母亲蒸的美饭我爱吃,母亲蒸的辣子沫糊我爱吃,母亲在灶堂里烤的烧馍我爱吃……或许,对于儿女来说,凡经母亲之手的食物,都是美食。今天,有人突然提到烧馍,一个话题带我穿越时空,回到母亲身边。

小时候,家里没有冰箱,每次蒸出的馍馍,都会被母亲放进一个竹条编制的圆形篮子里,篮子就挂在灶间的横梁上。不知道这是谁的创举,家乡人家家户户都是那样储存馍馍。家家户户房梁上垂下一根短绳,绳的另一头绑着一个木钩子,那木钩和房梁中间,还穿着一只没有底儿的玻璃瓶子,据说那样的装置,既通风透气又能防鼠。篮子的高度,就在头顶上方,大人踮着脚尖伸手才能够得着。在我的记忆里,只有母亲才会取下那篮子,从里面取馍馍和给里面放馍馍。这个印象,一直到人们不再在房梁上挂馍篮子。

不敢说儿时的记忆里有多饥饿,因为那样说实在对不起父亲,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相当宽裕的家境。然而,篮子里的馍馍似乎总是不经吃。母亲隔几天就得蒸馍,蒸馍可算是家务活中最繁重,最耗时,也最容易让人觉得饥饿的一项。

母亲蒸馍的规矩是,蒸屉入锅,当热气圆锅了再烧四十分钟的火即可出锅,这个漫长的过程对我们兄妹的胃绝对是一个考验!我们甚至于比平日里饿得更早更快。看着饥肠辘辘的孩子们,一向做事极有分寸的母亲,总会不无遗憾地说,唉,又有两个馍搭不进锅里去了,算了,还是烧着吧。于是,母亲把面剂子一分为二,剁成四块,放到灶堂里,不多时,烤的焦黄焦黄,母亲用碳锨铲出烧馍来,拍打拍打上面的灰烬,给我们兄妹一人一个。带着不待锅里馍馍蒸熟就能吃到馍馍的惊喜,带着对烧馍的期待,那焦黄香喷又散发着碳火味儿的烧馍,总能让我们兄妹有一种享用了一顿大餐的满足和幸福感。

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由碳火做饭到天然气做饭,再到后来的电磁炉,由自己蒸馍馍到买机器馍馍,烧馍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符号,更是一个被岁月所冲刷得日渐模糊的记忆,那是一堆儿女围着母亲的记忆,虽遥不可及,却温馨无比。

  作者简介:拜都莲,陕西省大荔县官池镇拜家村人,1974年生,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剪纸、摄影,文字。在文字中回味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生命,将生命累积成文字,以文字承载生命,愿不负生活不负卿。

(0)

相关推荐

  • 故乡:月饼与烧鸡 / 文:袁建军

     故 乡 袁建军 故乡是什么? 故乡是月饼, 是八月十五的老屋房梁上悬挂着的那个竹篮子, 里面飘出土月饼的甜蜜! 故乡是什么? 故乡是烧鸡, 是八月十五的老屋房梁上悬挂着的那个竹篮子, 里面飘出土烧鸡 ...

  • 韩乾昌 | 馍馍

    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青年背包里可能埋伏了一截板砖的话,那乡村孩子书包里的重器无疑就是馍馍了. 尤其若是冬天,则书包里的馍馍,有板砖的硬度,却无板砖的分量,互相追打嬉闹起来就方便而踏实,不想挨那劈头 ...

  • 鲜花送给母亲节

    文/無梦(江苏宿迁) 一个大家闺秀,嫁入寒门,前后侍候四代人,她就是我们的母亲. 母亲,她给了我的生命,当我哇哇落地,睁开双眼,终于看到了,这个世界上的美景:我的母亲,曾经青春美丽,诗书礼仪,咏经背词 ...

  • 青草地 | 雨中的蓝油布

    雨中的蓝油布 作者/青草地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可是,我的母亲却因姥爷姥姥的离婚而颠沛流离,爹身边想娘,娘身边念爹, ...

  • 教你做真正的老面酵子,老肥面,爱吃老面酵子馍馍的抓紧学一下。

    教你做真正的老面酵子,老肥面,爱吃老面酵子馍馍的抓紧学一下。

  • 中元节|记忆里那频仍回首的面羊

    地方民俗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面羊",顾名思义:面粉制作的羊.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 ...

  • 李景春/随笔:元宵节记忆

    母亲和元宵 元 宵 记 忆 文/李景春 元宵节是大年的最后一关.小的时候平时连温饱都没有保障,过年却能吃到鱼.肉.饺子,连讨饭的也能讨到粘饽饽,我怎么能不喜欢过年呢?元宵节的元宵,不但平时吃不到,其风 ...

  • 白面馍馍

    白面馍馍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主食.可在我小的时候,却对父亲说过我这辈子最硬气的一句话:我不爱吃白面馍馍,就爱吃玉米面窝窝. 那年,我大概四五岁,父亲得了一场大病.母亲赶着从生产队里借来的毛驴车,铺了一条褥 ...

  • 邢仪:我为路遥母亲画像

    1997年10月,本文作者邢仪(右)与路遥的母亲 早在路遥出名之前我就认识大娘了.大娘是路遥的养母,也是他的大伯母.路遥七岁时,父亲因家贫和孩子众多,把他从清涧带到延川,送给自己没有子嗣的哥哥做养子. ...

  • 大荔文苑|拜都莲:鸵鸟园记忆(一)

    鸵鸟园记忆(一) 文/拜都莲 早在十多年前,大华公路这条线上,入驻了一个鸵鸟园.它的位置在很特别,如果说洛河与渭河是大华路上的两个点,那么这两个点之间这段线的中点,便是鸵鸟园的所在.它距离我原来的单位 ...

  • 【大荔文苑】秦玉玲:母亲那台老“飞人”

    母亲那台老"飞人" 文/秦玉玲 前些日子回到家,八十岁的老母亲一见到我,便心急火燎地说:"甜甜把缝纫机弄坏了,你赶快过来看一下."她一边说一边拉着我去看缝纫机, ...

  • 【大荔文苑】王金桩:与童年有关的记忆

    与童年有关的记忆 文/王金桩 懵懂无知的年少,总是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联想.那时,我们兄弟姊妹四人经常围坐在爷爷烧得发烫的火炕上,缠着爷爷讲故经.爷爷慈祥的面容,常常挂着微笑,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 ...

  • 【大荔文苑】寇丽玲:回家蒸年馍

    回家蒸年馍 文/寇丽玲 "忙啥" "没事,你呢?" "我本来下班回老家的,雪太大,高速路封了." "又不是星期,你回去干啥?&qu ...

  • 【大荔文学·散文·拜都莲】母亲的美食之煎饼记忆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84 母亲的美食之煎饼记忆 原创/拜都莲 我小时候随父亲在外上学,当求学路走到尽头,便踏上了工作岗位,总觉得此生与母亲相处时间太短,交集太少.等母亲离开 ...

  • 【大荔文学·散文·拜都莲】母亲美食之孜卷记忆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86 母亲的美食之孜卷记忆 原创/拜都莲 孜卷,在我的家乡又叫茼茼,我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字来表示它.仿佛每一个同音字都无法诠释出它的内涵与美味.孜卷其 ...

  • 【大荔文苑】拜都莲:倔强的螃蟹

    倔强的螃蟹 文/拜都莲 周末,老公带回来两只螃蟹一只虾,说那两只螃蟹是一公一母,我没有在意,在我眼里,何须性别之分,只要能区分清螃蟹与虾就足够了.因为老公警告过,螃蟹那两只钳子之痛足以让一壮汉眼泪汪汪 ...

  • 【大荔文苑】拜都莲:记忆中的乡野大电影

    记忆中的乡野大电影  文/拜都莲 老公这两天身体不适,开不得车,不能平坐,假期旅游也就没了指望,这样也好,没指望的事总比空想来的实际和干脆利索,不折磨人,没有希望就没有躁动. 老公说,等稍稍能坐得下来 ...

  • 【大荔文苑】拜都莲:三爸

    三爸 文/拜都莲 (一) 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已经过世的三爸,为了摆脱生活困境,他们夫妻商量在家开了一个洗澡堂.梦中,我给三爸家澡堂子帮忙.因条件限制,三爸家开的澡堂子并不大,虽然可着后院盖房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