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史话十一:隐公是个出色的和事老,办了两件事,让四国都受益
俗话说得好,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可大家也不要忘记了,其实朋友的朋友本应该也会成为朋友才对。可是,在桓王登基后的这两三年中,鲁隐公的各位“朋友们”却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成为朋友,反而彼此大打出手、征伐不断。这让鲁国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无论帮助哪一方都显得不太合适,就连选择不参与纷争,都会因不出手相救而得罪了各个同盟国。因此,隐公这位善良的老好人一直想从中调停一下,让他们放弃无意义的争斗,重新握手言和,回到曾经那种诸侯国同心协力、共辅王室的状态。
那鲁隐公的想法能否实现呢?您别说,到了周桓王四年(即隐公七年)的时候,让鲁国的两位盟友握手言和的机会来了。因为,就在这前一年,郑庄公特意派使者来鲁国渝平(即弃怨修好的意思),算是鲁、郑二国达成了共识。之后同年秋季,宋国也拿下了心心念念的长葛邑,解了此前的“入郛之恨”,让宋殇公多少也冷静了下来。所以,隐公瞅准这个机会,决定要做一次郑、宋两国之间的和事老,让他们双方止戈散马,最好还能订立盟约。
鲁隐公要为郑、宋两国调解纠纷
既然鲁隐公都出面说和了,郑庄公、宋殇公此前也都达成了各自的目的,自然是不好驳了鲁国这位朋友的面子。于是,双方真的在刚刚提到的桓王四年握手言和,并决定于当年的七月正式结盟(即要举行同盟仪式),给足鲁隐公这位和事老面子。但是,郑、宋两国决定结盟了,却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去考虑,例如双方同盟应该采取怎样的一种方式才最合适等等。
那咱们就先来看看较简单的一种结盟方式,即郑、宋两国完全可以用互派使者、递交国书的形式达成同盟(《春秋》中记载过多次这样的同盟方式)。只不过,他们双方可是刚刚才罢兵言和的,就这样简单地交换一下国书,两国国君都不见一见面的话,似乎有些过于表面了。并且,两国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还多亏了鲁隐公的从中说和。如果他们各自只是交换国书,都不让鲁国参与一下的话,也不太能说得过去。因此,不举办盟会就建立同盟,似乎不太适合郑、宋现在的情况。
诸侯使臣来访,递交国书
既然如此,咱们还得再看看举办盟会的这种结盟方式,这似乎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因为,要举行盟会必须要有个合适的地点才行,但选在何处来筹办才能让双方都满意呢?是在郑国境内选一个场所,还是在宋国疆域里搭一个会场呢?亦或是考虑到双方刚刚休战,彼此还不太信任的情况下,选在两国交界之处举办呢?所以,郑、宋双方为此事一定会反复磋商,希望能尽快达成共识。
然而,这些看似十分困难的问题,在当时并没有成为郑、宋之间盟会的障碍,因为双方的和事老鲁隐公已经帮他们把难题都解决了。其实,在鄙人看来,鲁隐公应该在他决定帮两国调停之前就想好了,他们双方一定会为盟会的地点而发愁的。所以,隐公便好人做到底,为他们办了第一件事,就是由鲁国来筹办这次盟会,而地点则选在了鲁国境内的宿地。这样的方案一经提出,郑庄公、宋殇公肯定是欣然同意,毕竟只有第三方提供的场所,才能把彼此的担忧都消除掉。于是,在鲁隐公的见证下,郑庄公与宋殇公按照既定的时间完成了结盟仪式,至少在短期内,双方有盟约的限制,不会再随意开战了。
郑、宋两国国君在宿地会盟
但是,有细心的朋友或许要发问了,作者“闲叙”你的标题明明是隐公办了两件事让四国都满意。可现在隐公只做了一件事,郑、宋两国已经达成同盟了,这不符合预设啊?另外,说了半天也只看到鲁、郑、宋三个国家,这第四个国家是谁呢?
各位不要着急,别看郑、宋两国已经修好结盟了,但这故事并没有讲完。大家可还记得,在郑国与宋国彼此交战的时候,其实有另一个国家也掺和在其中,并且,这个国家还直接引发了郑国攻入宋国外城郭的那场战役。没错,这个从中添乱的国家,正是被宋国欺负过的那个无爵小国——邾国。此时,两个主要对抗的国家握手言和了,邾国的位置就十分尴尬了,毕竟宋国只是跟郑国修好了,并没有和他邾国和睦。如果宋国借着刚刚与郑国结盟的机会,再侵占一下邾国的领地,恐怕邾国连援军都没有了,这该如何是好呢?
或许,有童鞋会想到,干脆鲁国也把邾国拉进盟会就好了啊。怎么说邾国也是鲁国的“小弟”(邾国是鲁国的附庸),当大哥的照顾一下小弟是合理的。但也正因为邾国没有爵位,还附庸于鲁国,从级别上来讲是没有资格参与到如此正式的诸侯盟会的。所以,为了替邾国解解围,鲁隐公又动了一番脑筋,办了这第二件事,即《左传·隐公七年》中记载的:“公伐邾,为宋讨也”。说的就是鲁隐公特意派兵去攻打邾国,好替宋国解恨。
《左传》中隐公替宋国征伐邾国的记载
讲到这里,一定会有朋友要跳起来喊“停”了!“闲叙”你是不是在说笑呢?明明是办了两件事,让四国都受益,这鲁国攻打了自己的附庸邾国,怎么能算让邾国受益呢?明明是痛苦不堪才是嘛。但大家有没有仔细推敲过《左传》的这条记载,是不是别有一番味道在其中呢。这像不像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当着外人的面,往自家孩子屁股上打了两巴掌。虽然在外人看来挺用力,但实际上孩子的屁股上连个红印儿都不会留下,只是让对方别再追究自己孩子的责任了。
鲁隐公派兵攻打邾国的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就与家长打孩子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大张旗鼓的宣称是替宋国去教训一下自己那不听话的小弟,又不会真的给邾国带来很大的创伤,还让宋国碍于鲁国的情面,不好再向邾国发难。您说说看,隐公办的这第二件事是不是很漂亮,让自己的附庸邾国免于真正的战火,算不算让这第四个国家也受益了呢?
征伐邾国,实际上是鲁隐公在保护他们
这便是在和事老鲁隐公的调停下,郑、宋两国罢兵修好,并建立盟约的故事。然而,这两个大国才刚刚熄火,中原这片大地却并未迎来安宁。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众人的高度关注,不仅孔子将此事记在了《春秋》之中,连“春秋三传”的作者也无一例外的都对此记载进行了注释或评论。那这个突发的事件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对此都这么关注呢?咱们下次再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隐公劝和、郑宋不睦、鲁国作难、借机调停、郑宋渝平、鲁国宿地、双方盟会、隐公伐邾、保护邾国、四国受益。
关键词云图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