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物”之说是否有现代医学依据?


1

中医“发物”之说是否有现代医学依据?

发物与风湿免疫病系列文章(一)

中医中有“发物”一说,认为在患病的过程中应避免食用此类食物,否则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

“发物”从字面理解,是指具有“发”的性质的一类食物。

《说文解字》记载,“發(发),射發也。从弓,癹聲”,发的原义是指弓箭的发射,可引申为具有突然性的发作、激发、复发。

中医古籍虽广泛记载着疾病“发物”的饮食禁忌,但并未系统、完整、正式地对“发物”概念进行定义,“发物”更像是民间口口相传的生活经验,而并非传统中医理论的一部分。

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关于发物的典故是明朝徐达食用鹅肉背疮扩散而亡的事件。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当上开国皇帝后,便开始大肆杀戮功臣,大将徐达手握重兵,是朱元璋迫害对象之一。徐达患有背疮,朱元璋便赐鹅肉与徐达,君命不可违,徐达含恨进食发物鹅肉后背疮扩散而亡。

《本草纲目》载:“鹅,气味俱厚,动风,发疮。”清代《随息居饮食谱尹》载“鹅动风发疮”,民间流传鹅肉是最发的食物,患疮疡痈肿应忌食用鹅肉。

一般认为,发物是能刺激、加重外伤、肿疱疙瘩或某种疾病的食物,按致病性质可有以下几大类:

●助热之物,如羊肉、狗肉、鹅等;

●发风之物,如虾、蟹等;助湿之物,如饴糖、糯米等;

●积冷之物,如西瓜、梨、等各种生冷之品;

●动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

●滞气之物,如魔芋、芋头等。

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发物”进行理解,发物多是富于营养(蛋白质等)或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对于发物诱发或加重疾病的现象,其致病的机理是什么?是否有现代科学的依据?目前相关研究较少,部分结论符合现代医学理论。

1.属于发物的食品多含异体蛋白,食入后,部分无法被胃肠道分解吸收的异体蛋白可构成过敏原,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微血管扩张、充血、血浆渗出、水肿、腺体分泌亢进及嗜酸性白细胞增高等,引发变态反应,进而可继续影响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平衡,出现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如海鱼虾蟹往往引起皮肤过敏者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脓疱疮、牛皮癣等顽固性皮肤病的发作。

据美国FDA统计,蛋类、牛奶、花生、黄豆、小麦、坚果、鱼类、和甲壳类等8大类160余种食物多含有异体蛋白,90%的食物过敏皆由此八类所引起。其中如蛋类、豆类、小麦、鱼类、甲壳类等食物皆属于中医发物的范畴。

2.属于发物的食品含有某些激素或刺激性的物质,会促使人体内的某些机能亢进或神经内分泌代谢系统紊乱。

如糖皮质类固醇超过生理剂量时可以诱发感染扩散、溃疡出血、癫痫发作等,引起宿疾复发;食用酒类、葱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可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加重外伤创口炎症等。

实验研究方面,有学者探讨了发物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的影响,将羊肉、青椒、香菇、带鱼、竹笋等5种“发物”作用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模型小鼠,观察各种发物对小鼠模型耳厚度、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及外周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 等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的影响。结果提示羊肉、青椒能明显升高小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加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病情。

2014年,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表明,羊肉、牛肉等哺乳动物肉类中含有一种名为Neu5Gc的糖分子,可被人体吸收。当食用含有这种糖的肉类时,会被机体视为外源性分子而引发免疫系统的攻击,免疫系统的错误攻击引发炎症,如关节炎、伤口炎症加剧,而反复的慢性炎症甚至可导致癌症。

该研究揭示了牛羊肉具有致炎作用,这与中医将牛羊肉归属于发物的认识具有一致性,可为发物科学内涵的阐释提供参考。

因此,中医“发物”一说,不仅仅有临床的指导意义,同样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目前相关研究还远远不够,需借助现代科研手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揭开发物神秘的面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