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

曲阜孔庙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历代碑刻累计六千有余,现存碑刻131块。历汉、魏、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各种字体皆备。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尤其是“孔庙三碑”,声名最远。
孔庙三碑即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三块碑立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碑文内容是关于孔庙的奏文、事迹,只因碑文书法艺术出众,事实都是一般意义上的碑刻。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庙置百石卒史碑》。无碑额,计十八行,行四十字。刻于东汉永兴元年,原石旧置充州仙源县,后移曲阜孔庙同文门内,是孔庙东汉碑刻中最早的一块。内容记述孔子后世孔鳞廉见孔庙中无人管理祭祀之事,与鲁相乙瑛商议置百石卒史执掌守庙之事,乙瑛不能擅自做主,就上书汉桓帝。不久乙瑛离开鲁相之位,后,司徒吴雄、司空赵戒再奏于皇帝。桓帝诏示由新任鲁相平遴选适合规定条件的人担任此职,孔子后人孔龢最终当选,鲁相平写报告回奏。
说白了,《乙瑛碑》原文就是当时的一篇政府公文,本无意于书法的表现,后世却几乎全然忽略公文内容,而对它的书法美誉有加。
明人安世凤在《墨林快事》中评“此碑为学书人之祖”,清代方朔称《乙瑛碑》“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清杨守敬评此碑说:“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正道出了该碑的精妙处。此碑波画的“逆入平出”,起笔“蚕头”的逆势已无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避开了唐隶起笔侧露的风气。字体结体方整,骨肉停匀,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碑文气度高古典重,书风严谨刚健又极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只从书法层面看,《乙瑛碑》工整且拘谨,适于初学者由此入手,极便于掌握隶书的结构、行笔技巧。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其书法成就在汉碑中着实出类拔萃,历代文士、书法家如欧阳修、赵崡、郭宗昌、王澍、翁方纲、何绍基等都对其称颂不已。甚至于宋人张稚圭认为此碑为钟繇所书。碑阴刻张稚圭的题记中便示“后汉钟太尉书”,《乙瑛碑》优秀是够优秀的,不过古人对其书法价值还是有所夸大,纵然一碑一奇,但终究还是到不了钟繇的层次,此论当时便遭到学者洪适的反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