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血糖忽高忽低,HbA1c 却正常该怎么办?先看看这个指标

临床上,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患者,其血糖忽高忽低、波动较大,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结果却是在正常范围,我们知道该指标反映的是患者 2 ~ 3 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也就是说,即使 HbA1c 达标,患者仍有低血糖、急性高血糖、血糖波动过大等风险。

现已知道,血糖显著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危害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因此,关于血糖监测,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血糖水平,还要注意血糖波动范围的大小,显然这是糖化血红蛋白所难以胜任的。

随着动态血糖监测技术(CGM)的发展,TIR(Time in range,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作为血糖评估领域的一项新指标横空出世,在 2020 年更是先后被 ADA 和 CDS 推荐作为糖尿病血糖管理的评估指标。

TIR 的基本概念
TIR 是指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或血糖处于目标范围内时间的占比。此外,还有血糖高于目标范围的时间「即 TAR(Time above range)」;血糖低于目标范围的时间「即 TBR(Time below range)」。
一般说来,TIR 越高,说明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越长,即血糖波动越小、控制越平稳;TIR 越低,说明血糖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临床上一般将血糖控制目标范围设定为 3.9 ~ 10.0 mmol/L,有时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个体化的目标范围。

与传统监测指标相比,TIR 的优势
传统的血糖监测指标中,目前最常用的是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其中「点血糖」反映的是某个时间点的血糖值,但不能反映全天血糖变化的全貌,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能反映血糖的快速变化以及波动情况。
与这两者相比,TIR 能够精确反映患者血糖波动的情况,有效弥补「糖化血红蛋白」及「点血糖」在这方面的不足,很好地满足临床对血糖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TIR 的临床用途
作为血糖监测指标中的后起之秀,TIR 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 帮助了解患者全天的血糖波动情况及变化趋势,捕捉高血糖与低血糖,掌握患者每天处于理想血糖范围的时长(或比值);
▪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运动及用药,使患者血糖稳定在设定的目标范围以内,减少血糖波动,减少或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
▪ 协助判断糖尿病人的预后。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TIR 不仅是评估血糖控制的良好指标,还是与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大血管、微血管)的发生以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的指标。
国内外研究显示:TIR 越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危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就越大;相反,TIR 越高,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越低。
因此,控制好 TIR,避免血糖显著波动,保持血糖平稳,对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意义重大。
▪ 作为新药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评估标准。
不同人群的 TIR 控制目标

从理论上讲,糖尿病人 TIR 越长越好,但这其实非常困难。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一样,对于 TIR 的控制目标,同样强调个体化因人而异。

在 2019 年发布的《TIR 国际共识推荐》中,对不同人群的 TIR 控制要求,给出了具体的推荐。

图源:作者参照《TIR 国际共识推荐》绘制
为什么要重视 HbA1c 和 TIR 双达标
HbA1c 是评估血糖长期控制状况的金指标,但无法反映实时血糖以及患者每天的血糖波动情况。TIR 可以动态反映血糖波动水平,捕获高血糖及低血糖,可以很好地弥补 HbA1c 的局限性。
在实施血糖监测时,如能将 HbA1c 与 TIR 结合起来,可以使血糖监测从「量」和「质」上得到明显提升,患者血糖控制是否达标、平稳与否,一目了然。
降糖固然重要,稳糖同样重要。实现 HbA1c 与 TIR 双双达标,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延长患者的预期寿命。
如何获取 TIR?
TIR 是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连续(每隔 5 分钟测一次)监测血糖,统计出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的时间,进而得出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的时间及占比。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除了能够得出 TIR 的数值,还能发现无症状性「隐匿性」的高血糖和低血糖,摸清患者血糖变化规律,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决策服务。
总之,TIR 作为血糖监测的一项新指标,不仅可以全面反映患者血糖的控制水平及波动大小,还可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血糖监测指标的不足,堪称是评估血糖控制和优化血糖管理的理想之选。

排版 | 琦敏

投稿 | meiqimin@dxy.c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