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客家人
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华夏族-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交流的首要语言是客家语,客家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和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而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亦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为华夏历经岁月之瑰宝。全世界的客家人数达1亿人。
综合海内外(含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汉人(包括客家)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1],总计有六次主要的迁徙时期:
第一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即岭南地区),派遣了大批军民到岭南。期后秦朝灭亡,由南海郡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独立建立南粤国(南越国),这些军民在南粤国的北部(粤北)定居。其中一小部分人后来融入客家民系。
第二次在东晋永嘉年间:因为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其中一小部分人到达粤赣闽三角洲地区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因为黄巢之乱,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闽西)及南部(闽南)和广东东部(粤东)及北部(粤北);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蒙古军的南进,赣、闽客家先民随败退的宋皇室进入广东东部(粤东)、北部(粤北);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粤、闽地区部分客家人由于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迁徙到四川,非纯客住县主要有龙泉驿、新都、青白江、仪陇、富顺、仁寿、荣昌、西昌、隆昌、泸县等。
第六次是郑成功攻取台湾后:派出大量军民(其中不少客家军民)对抗清兵失败后,不少粤、闽客家在台湾桃竹苗、高雄屏东六堆、花东纵谷等土地开垦。
到了清朝中期未:鸦片战争后,国力持续衰退,广东里客家地区田寡人稠情况日趋严重,大量广东人人口众多(包括客家人)移民至南洋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广东学者房学嘉在《客家源流探奥》中,更进一步阐发:“即客家人并不完全是中原移民,他既不完全是蛮,也不完全是汉,而是由古越族后裔与秦统一中国以来,来自中国北部及中部的中原流人,互相混合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