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亟需破解“三个问题”
许兴亮
近日,笔者读到一篇题为《校长:不再检查教案,这样做就可以;教师:太好了》的文章,文中的校长做出了这样的改革:不再检查教案,教师上交相关材料即可,此举受到教师的大力支持。这篇文章引发了笔者的深思。
时下,备受关注的教师备课问题再次引发热议,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之一。一篇题为《警惕“内卷”对教育规律的扭曲》的文章,列举了教育“内卷”现象的种种表现,深刻剖析了其成因及危害。客观地说,教育“内卷”现象既反映了“减负”问题,也折射出教育焦虑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其中,教师备课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对于教师备课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当前亟须破解“为什么备”“备什么”“怎样备”三个问题。
从“为什么备”来看,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常规教学中的“备、教、批、辅、考”各环节环环相扣,一个都不能少。这既是常规教学的基本规范,更是课堂教学高效益的根本保证。如同打仗前要先做好作战方案一样,没有作战方案的战役必然会失败。课堂如战场,学情又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预设越充分,课堂效果越佳;教师若备课不充分或不备课,如遇到突发情况,必然会陷入茫然。“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即在于此。
再者,备课过程是课程创生的过程,也是教师内化课标、教材及重建教材的过程。由此可以断言,优秀教师都是在潜心研究、精心备课、不断实践创新中成长起来的,人民教育家于漪“三次备课二次反思成名师”就是有力的例证。
从“备什么”来看,学会倾听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要做到“倾听课标”“倾听文本”“倾听学生”。“倾听课标”,即本着问题导向、成果导向原则,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再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目标;“倾听文本”,即依据课程创生的价值取向原则,准确把握文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删”“减”“增”“替”“整”等方式,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倾听学生”,即坚持学生为本、发展为本的原则,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准教学切入点,力求通过问题共振、情感共鸣的思维碰撞达到智慧共生。
从“怎样备”来看,倡导备课按照“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研讨)—个人再备”的流程进行,力求备课最优化。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中个体优势,达到群策群力、省时高效的教学目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削弱或取消个人备课的作用。只要“上交相关材料即可”之类的言论,折射出管理者习惯于“拍脑袋决策”的无知乱为。如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会造成大量“懒师”“庸师”,应坚决制止。
(作者许兴亮,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