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悟语】
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家庭殷实、有一定声望的人都可以设立钱庄,常庄作为鲁西的大镇,一个拥有两千多人的大村子,里边的钱庄竟然有数家之多,庆伙朋是最红火的一个。庆伙朋的东家是赵济之,字巨川,他是贡生出身,在乡村属于高智阶层。比如1933年东平常庄赵氏修谱,他是九个领衔人之一。因为家境富裕,他的五个儿子均曾读书,要不是清朝土崩瓦解,或许他的孩子们也弄个秀才贡生之类,可惜慢慢变了天,就如他们 庆伙朋的生意,慢慢走上了下坡路。
庆伙朋生意兴隆的时候,赵济之家可谓日进斗金、高朋满座。为了显示自己的雅趣和财力,他专门在老宅的中间建了一个有大门和二门的小院子,大门屋脊下边有“麒麟”“龙凤”图案,因为赵济之有着一个九品官的身份,所以他家的大门严格遵守了“一间三架”的规制。
这处院子最别致的是二门。大门北面是两间青石房,曾经是庆伙朋管事和伙计们的办事房。二门和大门一样朝西开门,两者相距六七米。对着大门的是绘有读书图的墙绘,多年风吹雨打已经没有了踪迹。二门向北四五米,正好躲开了人们的视线范围,即便是开着门,人们在街上看到的只是应门墙绘和二门的边沿,根本无法看到深掩的别致院内。二门的建筑也是青瓦起脊,初看没有什么特别,只有迈进这个小门,你才看到它的别致:门的后面用红木柱延伸了一米多,风和日丽的日子主人是可以搬一把躺椅在这里喝茶看书小憩的。在偏远的乡下,只有不缺衣食读书人才会如此设计自己的房子,不然,即便有些田产,也不会如此显示风雅和别致。比如赵济之的南邻是常庄镇的镇长颜承森,他的父亲有着昭武都尉正四品官职,他的儿子侄子有数人在济南、泰安读新式学堂,他家的酒店闻名四里,但他家除了院子大一点、房子大一点,也没有敢建设这么让乡人嫉妒眼红的精致院门。赵济之 这处别致院子因为面积稍小,一直没能获得像“旗杆门”“窟窿门”“大圈门”“瓦大门”“凤凰嘴”“保险楼”等远近闻名的别称,只是到他去世后,以读书为乐的长子赵国镇、次子赵国鉴居住在这里,此时 庆伙朋的生意已经停止,他们兄弟二人靠祖传的数十亩地收租和设塾教书为生。因为家境宽裕,加之常庄的读书人常来此处吟诗书画,因此读书人常以赵国镇的字静庵称这里为“静庵堂”。后来赵国镇去世后他的弟弟赵国鉴居住在此多年,虽然他的子号为境塘,前来雅集的读书人还是称这里为“静庵堂”。
赵国鉴身材稍胖文文静静,他的妻子是常庄南五里大村苍丘大户李鸿运之女。他和他的哥哥赵国镇一样,一辈子就生了一个女儿没有男孩。
1939年3月15日八路军东进支队进驻常庄,因为房屋宽余他积极响应镇里动员让鲁西军政委员会组织部长赵镈和警卫住进自己家里;到3月20日这天,借着东进支队和鲁西区党委召开泰西地区活动分子会议传达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陈光司令员夫人史瑞楚和任仲夷校长夫人王玄的撮合下,33岁的黄埔高材生赵镈和泰西区妇救会主任李岩结为夫妻,为了鼓舞士气在材料匮乏的情况下,政委罗荣桓特批让政治部宣秘书长苏静(苏孝顺)专门拍摄了赵、李二人的结婚照,参加仪式的将士以后多人成为将帅英模。为了让赵镈、李岩在战争年代有一个甜美的花烛之夜,赵国鉴夫妇专门腾出二门之内的房子让他们居住,岁月已逝,老屋还在,见证着那代人的热血追求与报国宏志。
静庵堂,对于常庄和赵家,就是一座曾经风雨的别致小居;对于革命者,它则是光明和火种的代名词。因为有它,终于迎来了光明满天和红色环宇。再去看一次,触摸那些人、那些事,那有温暖的土和泥。(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