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研究专稿①|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零点城市发展事业部在规划预研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在规划公众参与方面更是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与分析框架,能够通过公众参与的设计与分析工作,将宏观层面的城市规划的关注板块与微观层面的社会公众的感知、评价、期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在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多地规划部门合作过程中,通过探讨参与方式,组织公众参与,分析公众需求,洞察公众期望,积累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诸多实践经验。本文主要梳理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方式,并对数据时代的公众参与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欢迎各位看官交流与探讨。

一、城市规划为什么需要公众参与?

现代社会公众参与正逐步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或工具,公众参与的行为也越来越多地指向作为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作为体现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涉及全社会的切身利益和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规划结果的直接承担者,公众是最了解城市运行现状与未来需求的群体,让公众充分地参与规划决策过程,不仅是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等合法权益的保障,更能使规划内容符合公众的需求与期望。同时,这种公开透明的“程序正义”会使公众易于达成共识,从而提高规划的可落地性。

图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义

二、公众可以参与到什么程度?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广度和深度是一个不断延伸的过程,它取决于社会发展和公民社会水平。1969年,Sherry Arnstein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市民参与的阶梯》,将公众参与分为三个阶段八个阶梯,形成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为更好地理解公众与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的互动关系,OECD又将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定义为具有更多交互性的5个等级。两理论本质上是相通的,即公众参与的理想状态是所有相关利益群体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居民、非营利组织等建立起一种规划和决策的联合机制。

图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三、公众参与规划的现状是怎样的?

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内外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将公众参与纳入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公众参与通常覆盖规划各阶段,并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从理论上来看已经迈向了实权参与阶段。在参与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公众评议、质询、听证会、座谈会等,还涌现了如美国参与式情景规划、新加坡的城市画廊数据采集平台等可视化的、有趣的公众参与新方式,更能激活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活力,将被动收集信息和意见转变为主动供给。
图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要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