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沟印象
渔沟印象
文/严祖勇
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渔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中的渔沟,巷道特别多。附近乡镇的人以及到过渔沟的外地客人都会说渔沟是斜(邪)地,事实上也是如此,不管是从大北门,还是从小北门、东门、南北、西门进入渔沟,便如同走进了迷宫,一个巷道连着另一条巷道,弯弯绕绕,纵横交错,互连互通,四通八达。如果是生来乍到不熟悉渔沟地形的人,不绕个十圈八圈,不转个头晕眼花,是很难绕出去的。
渔沟最老也是最早的街叫中市街,街两旁的民宅都是一式的青砖小瓦,古色古香。东边有一条骡马街,据说是秦始皇亲口御封,亁隆下江南时也曾留宿于此。蚊子害怕惊忧皇上,从此销声匿迹无影无踪,骡马街上没蚊子由此广为流传。骡马街上有一口八角琉璃井,井水清凉甘甜,可供过往行人及当地居民生活饮用。
从小北门向南有一条桃园街,这条街是商贸交易的中心。卖菜的挑担的做手艺的比比皆是,衣食住行十分方便,素有渔沟“小南京”之称。桃园街中段向东有一条戏园街,也属于渔沟的“闹市”,都是渔沟比较繁华的中心。
桃园街向南有一个十字街口,向西一直通到渔沟中学,是学子上学的必经之路,从这条街上走过的渔大学子,由此走出渔沟走出淮阴走出江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人很多很多,遍布世界各地。
渔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也是淮阴县运北片的一个重镇。在以前计划经济的年代,私营经济就十分发达。老字号的私营店铺有陈小龙照相馆,戈其玉钟表修理,郭跃无线电维修,沈云高药店,朱大龙小饭馆,赵新华剃头店,乔记铁匠铺,吴家油条店,费家酱醋坊,古宝楼裁缝铺,叶士英开水房,大众小旅社,吴大皮匠租书摊等等。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社队工业企业初具规模的有渔沟东、西窑厂,小北门的农具厂,桃园街的印刷厂,戏园街的水厂,桃园街的建筑站,机面房,社队工业经理部,十字街口的缫丝厂,街西的饲料厂,东河口的砂石场等等。应该说,那个年代的渔沟发展是超前的,渔沟人的富足由此也就找到了答案。
那个时候物资紧缺,商品全部是计划供应,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什么都要凭票说话,而作为销售主渠道的供销社,便是一个手握实权十分吃香的部门。每到年关节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关系投门路,求哥拜姐走后门,都想买点紧俏物资,哪怕能从供销社拎着半斤白糖出来脸上也是无限荣光。
渔沟供销社有4个大院,收购站、蚕茧站大院,这个大院在银行南隔壁,临街的门面有几间收购门市;碳场、油库大院,这个大院的东面临街门面有农机门市,日杂门市,文具门市,综合门市;办公室食堂仓库大院,这个大院的南面临街门面有烟酒门市,布匹门市,五金门市,百货门市,针织门市;还有一个宿舍生活区大院,生活区大院后来在北面临街的十几间门面先后开起了大澡堂,冰棒厂,板鸭厂,板鸭厂还是从南京请来的行家予以技术上的支持,西半边的几间门面还开起了小旅社,有十来张床铺连在一起的大通间,后面还有门朝东的几个单间,每间房里两张床,相当于现在的标准间。
渔沟的逢集是很热闹的,每到5号10号,四面大方的赶集人如同潮水般地涌向小镇。人挤人,人挨人,因为人多,这也让小偷有了下手的机会,每次逢集不是有人钱被偷了就是有人物品被盗了,那时没有监控,也没有110,派出所总共也就两三个干警,警力明显不足,再加上没有辅警和联防队员,一般的失窃案子基本都是不了了之。
逢集最热闹的还是桃园街,摆摊的,挑担的,唱书的,拔牙的,卖假药的,玩杂耍的,打门头词的,逮大老头的等等,都集中在这条街上,每人圈一个地方,各苦各钱,互不拆台。印象中唱书的是在王三靠家后面,玩杂耍的是在碳场门口,拔牙的会摆在市管会门口,卖农产品的都集中在戏园街,卖树苗农具的都集中在桃园街南头十字街口向南下坡的那个地方,牛行猪行鸡行设在大北门,虽然交易的是动物牲口,反而相对的清静,不吵不闹,与桃园街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渔沟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小镇。水网遍布,水系十分发达。整个小镇被圩河环绕,而渔沟中学更是被内圩河所包围。明明都是正儿八经的河,却起名叫“沟”。可见渔沟人的低调与纯朴。小镇上有西大汪,在粮管所后面;有东大汪,在中市街和桃园街之间;中市街东边还有一个无大不大的汪塘,水面宽广,鱼虾满塘,水鸟嬉戏,荷花怒放。医院后面有南大汪,小学南边还有西大汪……渔沟的姑娘长的水灵,应该与生长在水乡是分不开的,所有的渔沟人也在一直享受水的滋润。
渔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古镇。有师从徐悲鸿,留学法国的雕塑家滑田友,他的作品被陈列在天安门城墙上;有电影编导家吴纯一,他编导了近百部科教影片,在演艺界硕果累累;有旅居台湾的大作家司马中原,他的作品曾获得台湾最高奖项“国家文艺奖”;有打响淮阴抗日第一枪的吴觉,李一氓称他为“主人颇有江湖气,认客能谈山海经”;还有夏仲芳,还有夏如爱…这些人的事迹都在史料中有所记载;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亲眼所见印象深刻的小人物:有天天坐在家门口见人就打招呼的“哑巴姑娘”,有黑白通吃的江湖老大,有里方外圆什么事都能摆平的民间高手,有阿Q式的万毛顶,有做小买卖的唐司令,有能讲会说的丁大吹,有满嘴跑火车的吴大炮,有一天到晚不住嘴的朱大侃……
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不管是名人,还是俗人。他们都很普通,一样的吃喝拉撒,过着常人一般的生活。他们深爱着渔沟这片热土,他们也曾有过梦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朝着心里的目标努力。各自安好,与世无争,不卑不亢,做真实的自己。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扑面而来,计划经济也适时的向市场经济转型,渔沟这座古老的小镇终于散发出她沉寂已久的活力。年轻人留起了大背头,穿起了喇叭裤,手提着收录机,跳起了迪士科;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厂房机声隆隆,一片片农田规模种植,一条条大路四通八达。渔沟变了,由简朴到华丽,从贫穷走向富裕。
曾经的渔沟印象已经没有了踪迹,以前的渔沟回想起来依然亲切,虽然恋恋不舍,虽然深深怀念,但也只能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惟有把她深深地藏在心底,藏在情感深处……
淮阴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
“淮阴文学”以弘扬淮阴本土文化为宗旨,提供交流文学平台。一篇文章,一段人生!平台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对所有来稿一视同仁,择优录用。平台发表文学作品、教育类文章、大中小学生习作等原创作品,在别的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请勿投寄。欢迎赐稿。邮箱赐稿:653877556@qq.com,微信投稿:cdj-yx。(作品要求三百字以上,初次投稿请附简介和近照一张)
感谢关注“淮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