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还有下一句更现实,却少有人知道

《红楼梦》开篇的一首《好了歌》道尽了世情百态,其中一句是这么唱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话当然有点以偏概全,孝顺儿孙是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孝道,还产生了“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孝”作为一种伦理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是在西周时期,也就是说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约3000年了。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俗语,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是千百年世情的总结。意思是说,人年老了,身上便会有许多疾病,需要子女悉心照料,但如果父母常年卧床不起,儿女们便会产生一种不耐烦情绪,对待老人没以前那么上心。

其实,在孝道文化十分盛行的年代,这句话还没有产生。儒家重视孝道,孔子就强调过很多次孝顺的重要性,而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朝廷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就是“举孝廉”,当时大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为官后也必定不会有道德。

《论语》记载了孔子说的一段话:“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对孝道很看重,认为父母在时,子女应该好好赡养、照顾;父母身故了,子女也要守孝三年,这期间拒绝所有的享受,包括吃肉喝酒听音乐之类的事情。

后来科举制取代“举孝廉”,文化考试成了选拔人才的标准,那种子女守孝期间睡草庐、枕瓦块、常年待在父母坟边不洗澡不剃头、将自己折腾得瘦骨嶙峋、然后被视为大孝子受到举荐入仕的情况就没那么盛行了,孝道文化也慢慢发生变化。

虽然士大夫们还是很看重孝道(毕竟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名声),但民间就没那么多讲究,不孝子虽说会受人鄙视,却还是出现了不少,因此“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也慢慢流行了起来。这句话后面,其实还跟着另外一句。

另外一句便是“久贫家中无贤妻”,同样反映了现实。古人认为,娶妻要娶贤,《红楼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妻贤夫祸少。”这样的话在古代一度非常流行,人们认为能跟着丈夫吃苦、生活上照顾好丈夫、道德层面上能给丈夫带来好影响的妻子才配得上“贤妻”的称呼。

“贤妻”的正面例子有乐羊子妻等,反面例子有周朝功臣姜子牙之妻、汉代九卿朱买臣之妻等。姜子牙和朱买臣的前半生都很困苦,妻子不甘忍受贫穷,便离开了他们,那时候女子改嫁很稀松平常,但到了明清时期,女子的贞节被无限强调,她们就成为了世人眼里的反例。

不过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如果丈夫不思进取,家里的日子一直难过,再好的妻子也无法长期坚持,毕竟婚姻与爱情不同,婚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没有必要道德绑架。而且古人只强调贤妻、强调妻子要坚守道德,却很少为丈夫制定道德标准。无论孝文化还是婚姻道德,古今总是存在差异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