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心”在哪里?
五一,去了一趟香港,倒不是游玩购物,是广州的正雅拳社的廖老师邀请我一起去参观香港举办的第一届武术博览会。
说是博览会,其实规模不大,也就占用差不多一个室内运动场那么大的地方。各家与武术相关的机构,拿出自己的绝活来吸引香港市民(从语言感受,基本都是香港本地人)。
主流模式基本都是舶来品,像什么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无限制格斗。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容。譬如传统的意拳、咏春、八极大枪,都有体验活动。只是,香港道路那么窄,空间那么小,八极大枪拿在手上,太容易扎到马路对面的人了。
在博览会里,有几项控制力和注意力相结合的运动,挺有意思的,老少皆宜,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玩。
要用长棍挑起装满水的瓶子,除了要有臂力,更重要的是专注和控制。
说到注意力训练,其实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是一项从小就开始训练的科目。记得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做客吃饭时,主桌上的主人不动筷子,我们不可以动筷子;在家吃饭时,家里长者不动筷子,我也不可以动筷子。
还有,吃完饭,饭碗里一定要干干净净,不能留有饭粒。
这可以说是礼貌文明的表现,其实,同时又是注意力和控制力的训练。
欧洲近代的外交官,都是从贵族家庭中选拔,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民国时很多大家,都出身于富贵家庭,从小的注意力培训,大概是有点作用的。
在“今年是最好的一年”分享活动中,三月份的主题是“注意力训练”,因为注意力涉及广度和深度,所以,我喜欢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注意力,称为“关注力”。
这个训练就是中国传统中所谓“心”的训练。
现在的太极拳训练,基本只能着眼于筋骨皮的练习。而缺乏“心”的练习,太极拳很容易进化成毫无内家拳气息的太极操。
当年杨露禅进京教拳,学生弟子大多是王公贵族,这些人每天都在察言观色,注意力估计是从基因里就超过一般人。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太极拳运动,把大批没有得到过良好注意力训练的普通人士,裹挟进了这个运动。到今天,练太极拳者众,有功夫的少,也是正常。
当注意力训练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注意力跟动作是合在一起的。我在加拿大带孩子时,每天要炒菜做饭,有一天,我发现,我炒菜的时候,除了关注自己身体的举动以外,锅铲到哪里,注意力就可以到哪里,一点也不分开。
行住坐卧皆练功。那一天,我明白更深一层。所谓“意到气到劲到”,没有注意力,都是镜花水月。
要打掉中间的墩,同时不会弄倒其他的,光出拳力气大是不够的,速度和方向的控制要拿捏的非常好。
在这次香港之行,我看到香港的武术也是考虑到注意力训练的,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练法,挺不错。而我的注意力训练,是以入出息念为基础,加上一些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训练,虽然操作简单,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以至于群里经常有人喊苦。
不过,参加过我线下班的学员,很多人会自觉地加大注意力训练的时间。他们可能体验到了,没有注意力,用太极拳练出功夫,就是一句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