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简化太极拳真的“简化”吗?

我跟24式太极拳好像挺有缘的。那时候是1988年吧。我还在中医学院读书。24式简化太极拳是必修课。我也是认真学了,效果不错:当年参加学院的武术比赛,就凭这个拿了个冠军。(这么说好像太极拳冠军也不怎么值钱。

)不过后来我也没怎么练。

24式太极拳可能是这个世界上练习人数最多的太极拳套路了。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公园里的大爷大妈,一般都会。
去年我做了一个24式太极拳的课程。我原本的用意,是想给已经会这个套路的朋友一个惊喜:同样的套路,练出功夫的练法是怎样的

结果是两个极端:原来就会打24式太极拳的朋友,确实发现了一个新天地——课程里面所讲的练法在这个市面几乎没有,他们体验到了。

另外一个极端是:一群朋友根本学不下去。这些朋友几乎都是没学过24式太极拳、希望在我的课程里学会。

当时,这两个极端的表现让我很困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帮到不会24式太极拳的朋友。
今年因着疫情,天天居家,读了不少有趣的书,我渐渐的理解了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技巧。

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在学习区内学。所谓的学习区,就是学员对大部分的内容不能有陌生感,但也要有小部分内容是新鲜的。这个陌生内容和熟悉内容的比例在15%:85%左右。

对于学员来说,如果学习内容是完全陌生的,学习起来就会很困难,充满挫折感,这就是恐慌区。在恐慌区学习,很难坚持,最终会放弃。如果学习内容是完全熟悉的,学员又会因为太容易而觉得无聊,最终也会放弃。

简化24式太极拳,虽然只有24个动作,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等于是让初学者从头至尾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恐慌区学习。这种学习,效果一定不会好。所以前两天有个朋友跟我聊天。说他学了大半年,才学了6组动作,也就是3* 6=18个动作。我挺佩服这位朋友,也彻底明白了:简化24式太极拳,虽然有“简化”二字,其实是一个对初学者很不友好的套路。相对于初学者,这个套路更适合功夫有成后练习。

要想练出太极拳功夫,需要一定程度的重复练习,尤其在初学阶段,让人体验到在同一动作中,注意身法和不注意身法的区别,这样才是学习、进步的途径。

当年,李雅轩前辈强烈反对24式太极拳,认为只有动作,而无内涵的24式太极拳,会最终毁了前人留下来的太极拳。

我原本以为,只要在套路学习中加入身法要求,就会让学员,至少是一部分学员,体验到太极拳功夫是怎样练的。但是,对于大部分不会简化太极拳的朋友,那24个完全陌生的动作,已经可以把他们搞懵了。从学习进步的科学性而言,24式太极拳不是一个好选择。

在套路的编排上,传统杨家八五大架比24式更合理。练过传统杨家八五大架的朋友应该知道,其中第1段,算上起势,也就13个式子,里面还反复出现左搂膝拗步、左右搂膝拗步、左搂膝拗步和两个手挥琵琶。也就是说,13个式子中,5个是反复出现的动作。然后再加上一头一尾略微复杂的揽雀尾和进步搬拦捶。这样一种组合,相比24式太极拳而言,更符合学习规律。

在整套传统杨家八五大架里,杨澄甫宗师的学生所传各有细微不同,一般都是90个左右的式子。说是90个式子,其实来来回回,也就是由37个不同的动作构成。所以,天才如郑曼青前辈把传统杨家八五大架,精简成了37式,称为三世七。天才就是天才,弄出的东西比较适合天才练。从学习的科学性而言,三世七,跟简化24式太极拳是同一级别的。

当然,跟传统杨家八五大架相比,武式太极拳是一种对初学者更友好的套路,更符合学习、进步的规律,这是我读了不少书才明白的道理。一个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武式太极拳,居然暗合现代的学习规律,真的是有点神奇,有机会,我一定跟大家分享,这对于练功、进步绝对有很大的启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