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气敛入骨”在讲什么?

看到一个好问题:

敛气入骨是什么?为啥和气宜鼓荡是相反的?

这两句话最早出现于武禹襄前辈的《打手要言》中,不过原话是“气敛入骨”和“气宜鼓荡”。
现代人对于这个“气”字,其实理解起来有点障碍,因为我们是现代科学教育出来的。一说到气,马上脑海中出现的就是气体,想到的就是微小的分子原子一类,现代中医喜欢说成“精微物质”。

所有这些想法,都太先进了,先进到不能正确理解前人的原意了。

古人没有那么多现代物理学知识,连显微镜也没有。日月星辰都有了,怎么动起来的,牛顿只能说:是上帝踢了一脚。

中国古人看到日月星辰,看到人体骨骼肌肉。这一切是怎么动起来的呢?古人认为是有一个推动力的,这个推动力,就称为“气”。在传统中医里面,气的功能讲得很清楚: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而推动是“气”最基础,最原始的作用。而现代中医,却十有八九把“气”理解为精微物质,不能说错,但真的偏了。

白居易在《自叹》中咏到:春来痰气动,老去嗽声深。气是不分好坏的,很中性的,反正就是推动。
如果把“气”理解为推动作用,再来理解气敛入骨就容易了。气敛入骨,就是推动作用,或者推动力,要收到骨头上,也就是骨架上。反过来,这个推动力,要从骨架上出来。

练到力从骨架入,力从骨架出,能明白气敛入骨了,一点也不难,只要把身体摆对位置就能感受到。这个时候,你推对方时,对方会觉得你力量很大,而你却没觉得用了多大力,只是维持住一个骨骼结构的用力而已。也许一不小心,还说出:推人不用力。

把“气”理解为推动力,推动作用,拳论中很多内容就明白了。气宜鼓荡的气也是这个意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