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到底怎么得罪的秦始皇? 2024-08-02 07:49:59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十五)秦帝国从一边陲小族起家,励精图治数百年,一步步发展壮大,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这辉煌的历史,让后世尤其是近现代有了很多的“秦迷”。对于秦迷来说,最痛恨的无疑是赵高和胡亥、李斯合谋,窃取了帝国,还矫诏杀死了始皇帝指定的帝国接班人公子扶苏和他的得力助手大将蒙恬。而最令秦迷朋友痛惜的就是,始皇帝您既然这么喜欢扶苏,为什么要把扶苏赶出京城,流放边区呢?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之所以流放扶苏,是因为他焚书坑儒,做得太过火了,以至于扶苏忍不住劝父皇:“孔子那可是了不得的圣人啊,这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父皇大人您怎么能不尊重孔子,怎么能杀孔子的迷弟呢?”于是皇帝大发雷霆,把他打发到边疆去了。所以尽管秦迷都一致认可秦始皇是一代伟人,但也都一致认为伟人也犯过小错误啊,伟人在接班人问题上实在是出了问题啊。不过扶苏真的是因为国际孔而得罪的秦始皇吗?甚至扶苏真的得罪过秦始皇吗?西安西北郊刘寨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自1983年村庄附近的秦代章台遗址被发现后,这里陆续出土了一批极为珍贵的秦代封泥,里面包含着秦帝国时期的各种官印。目前所知已达一千余枚,不少已经成功释读,为我们带来了太多关于秦帝国上层建筑的的第一手的资料。其中有一枚“上郡侯丞”的印,引发不小关注。章台宫是秦国君主处理国家文书的办公场所,这些封印已基本被断为始皇帝时期的封印,那这个史书从没记载过的“上郡侯”就很有意思了。在秦国历史上,只有王子和极其有权势者才有资格封郡级别的侯,而且往往都是实实在在的裂土封侯。自嫪毐和吕不韦后,帝国就没有郡这一级别的侯的记载了,这个上郡侯会是谁呢?始皇二十六年,蒙恬…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戌狄,收河南,筑长城。…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前212年)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始皇帝时期,上郡是北方抵挡匈奴南下的主要基地,蒙恬和扶苏率领的号称三十万的部队就驻扎在这里。如果这个上郡侯是别人,就意味着数以十万计的部队在这块驻扎,然后这块的所有产出却全部归另一个人所有,这不扯淡吗?所以普遍认为,这个上郡侯只可能是公子扶苏。也就是说,始皇帝对公子扶苏的定位,也许不是简单的所谓监军蒙恬,他是实实在在的上郡侯。郡侯和一般的郡守大不一样,他们是郡的主人,也是郡内所有物资产出的主人,他们通常都能牢牢掌握着郡内的军政大权。这么看来,蒙恬虽然是所谓三十万大军的统帅,但是他的部队却驻扎在扶苏的地盘上,扶苏才是地主,蒙恬是客人。看了扶苏的身份,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蒙恬,蒙恬是以“内史”的身份统率大军的,内史是什么意思呢?史是帝国文书型干部的专称,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书记,内史大体就是大首都地区的市委书记。首都市委书记怎么成了前线的将军,而且还驻扎在离首都很远的地方?其实以现有的史料来看,内史统兵驻扎前线颇有传统,比如蒙恬之前的内史“腾”就率兵灭韩并长期驻扎在韩国的南阳。这大体是因为帝国的军事制度,尤其是发兵与领兵制度,和后世很不一样,也和我们一般想像的有很大不同。在帝国,郡里的军事领导是征调发兵的第一负责人,拥有征发部队参与军事行动的权限。帝国的发兵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郡一级征发,一个是通过县一级征发。而中央发布命令征发部队,实际上都是传达到各郡、县,以郡、县一级为单位独立征发,自成编制的。说了半天,相信大家对于首都市委书记不在首都带着,长期驻扎外地仍然不是很理解,所幸之后又出土了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可以为我们补足这个拼图。里耶秦简所在的迁陵县属于湖南一带的洞庭郡,但是曾经入驻迁陵的常备部队都是来自四川和湖北,似乎没有一个本地人,而且一段时期基本都是来自固定的县。也就是说,秦帝国时期的发兵都是跨郡的,作为长期驻守的部队,都是来自外地的部队,这样做大约是有防止地方割据,增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同时帝国军事任务的征调,往往是以郡、县整体为单位点对点的完成,这样做大约是为了简单方便。现在我们就比较能看明白“腾”还有蒙恬这两个内史统兵在外作战兵长期驻扎遥远的外地的原因了。帝国的军事征发和驻守,都是以郡、县为单位,但同时帝国不许士兵驻扎在本郡。所以帝国的军事征调多是以郡、县为单位调发并编组,由郡里面出干部带队,点对点的派往其他郡、县执行军事任务。比如说长平之战的时候,当时的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发河内郡的兵,这也是因为帝国的点对点征发方式,郡是大规模调兵的主要单元: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正义】:时已属秦,故发其兵。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索隐】:时已属秦,故发其兵。遮绝赵救及粮食。内史实际上是首都这个特殊的郡的最高军政长官,首都有着最多的人口,有着最多也最被帝国信任的军事人员。因此帝国在执行一些相对重大的任务时,通常会以首都为主导征发部队。类似灭韩和驱逐匈奴这样的大型军事任务,有大量部队长期驻扎的需求。因为韩国南阳是与楚国交战的前线,需要长期驻守防备楚国,上郡则是防守匈奴南下袭扰的前线基地,也需要长期驻守。对于这样关键又需要长期驻守的军事任务,帝国只会信任首都军区,认为只有这里能提供足够可靠的部队。因此,这支部队的人员主要来自首都,这数以十万计的武装军事人员,其户籍和相关军事行政管理主体,都属于首都军区,各种大小事情和文书迁转,只能由首都的最高长官直接处理。现在,我们对于首都市委书记长期坐镇部队戍守地,就不会感到特别奇怪了。如果史记的记载没有重大遗漏的话,当公子扶苏被任命为上郡侯的时候,实际上这支部队的架构就很明显了,扶苏是主人,蒙恬是提供和管理人力资源的大总管。当然,蒙恬肯定也有将军职务,在军事行动中有军事指挥权,但是这支部队实际上长期从事的都是驻守以及修长城和道路等非直接军事任务。前面反复为大家介绍了,秦帝国时期是典型的爵大于官,贵族身份重于实际职务,扶苏作为最高贵的郡侯,比没有封侯的蒙恬高出好几级。而且扶苏是在自己的地盘,又有监军职务,在决策层有绝对的主导权;而蒙恬是内史,这是个职务而不是代表身份的爵位,也就是说,他就是一个办事的。这么来看,史记关于公子扶苏和始皇帝吵了一架,皇帝一怒之下把他发配上郡的记载,未必准确。在缺乏纸张战乱频频的时代,司马迁很难得到太多原始的官方资料,所以史记里尤其是汉帝国之前的那些有鼻子有眼的故事性记载,多半是不确的。史记能够得到的史料非常少,关于皇帝与扶苏、胡亥的关系,我们已经很难得知了,我们很容易理解为皇帝更喜欢年幼的胡亥,对于成年的有主见的成年儿子扶苏,父子俩会闹矛盾。但这样的看法,大约是有点把政治当成童话故事或者单纯的家长里短来看了。类似皇帝、扶苏和胡亥这样的强势皇子与弱势皇子并立,而最终弱势皇子接班的格局,后世帝国常有,之前的战国时期也不新鲜。比如通过介绍赵国的八到十节我们就可以看到,赵武灵王和末代的赵幽缪王时期,赵国的国君与王子之间,都有类似的局面。这里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这里就不多罗嗦了,总之绝非仅仅是国君的个人喜好决定的。不管怎么说,始皇帝对于公子扶苏是委以重任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始皇帝这就是把公子扶苏当诸侯在使用。通过一些简略的记载来看秦始皇,容易觉得是秦始皇脑袋不灵光,没有普通人的智商,所以看不到如果没有诸侯王护佑,首都就很容易缺乏保护陷入危险。可实际上始皇帝又怎么可能看不到呢?当时的朝臣、官员都在各种大会中公开的讨论过分封的利弊与紧迫性,这样的讨论必然是非常激烈和深入的,远不是史书里的几句话那么简单。秦始皇未必不想把类似扶苏那样优秀的儿子,到关东广阔的国土上委以重任。可正如前三节反复描述的,在军功授爵,爵位决定一切的时代,把皇子分封到富饶内陆,会根本性破坏授爵制度,引发上层建筑——高爵集团的普遍不满。皇帝要让儿子具备拱卫中央的重任,又不引发全国性的不满,就只能把他放在具备军事任务的边郡,而上郡就是距离首都最近也最重要的边郡。不过边郡土壤贫瘠,人口严重不足,必须要首都的人力才能提供军事力量,况且边郡离首都实在是太近了,皇帝也不会愿意强势皇子过于强势,这也就构成了扶苏与蒙恬这样奇特的班子。首都军区的大半军事力量调动起来,点对点的放到上郡,又把足够有能力,足够优秀的儿子扶苏分封为这里的郡侯,便于掌握这支部队,这其实是始皇帝为拱卫自己子孙的安全,在现有结构上殚精竭虑的一种布局了。 司马迁的时代,是儒家迅速崛起并压制其他各家的年代,基于儒家的各种宣传故事,管他有的没的,真的假的,都被掘地三尺般翻了出来,宣扬的铺天盖地。于是随便什么历史人物,历史事迹,都难免和孔夫子扯上点关系。当时的资料缺失得很厉害,连秦始皇有没有皇后、有几个妃子、胡亥到底多大、子婴到底是谁、扶苏到底有没有被封为上郡侯等等,都没人知道了。这些极重大也极易保存的关键信息,都已经找不到痕迹,关于扶苏劝皇帝要尊敬孔子的对话,却能有鼻子有眼的流传下来。 赞 (0) 相关推荐 如果扶苏成为二世皇帝,秦朝就真的可以长治久安么? 秦朝在秦始皇死后,已经是大厦将倾,即使广受后世同情和赞誉的皇长子扶苏即位,也很难力挽狂澜,拯救帝国,更勿论如同后世汉武帝一般,作为继业之君,建立盖世功勋了. 皇长子:扶苏 首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完全 ... 蒙恬蒙毅兄弟之死的深层原因 文 / 子玉 蒙恬是秦国军功集团的代表,赵高想要专权,就得解决掉蒙氏兄弟. 公元前210年,历史又一次走到了分叉路口.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驾崩了.嬴政生前用秦国的战争机器将华夏归于一统,身后,中原大地又 ... 大将蒙恬之死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赵高还是秦始皇? 在上篇<复仇者赵高>中,我们讲到秦始皇嬴政任命的中车府令赵高其人,原来也算得上是赵国的宗亲公子(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其母卑贱被刑僇,生高于隐宫)只不过他母亲怀有身孕之时,已被掳进了秦国隐 ... 蒙恬:蒙氏兄弟之死,带走了帝国所有的辉煌 文 / 子玉 历史本来就是由一系列偶然促成. 公元前210年,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崩了. 一切都是那么猝不及防.始皇帝没有想到他的生命会定格在这一年,帝国更是没有做好应对嬴政驾 ... 扶苏与胡亥,是天命所归还是纯属偶然? 文/子非鱼 一 亡秦者胡,我们现在认为的"胡"是指胡亥. 但其实胡亥即位的时候,秦帝国已经被始皇帝折腾的外强中干了,胡亥的即位不是导致了秦的灭亡,只是加速了秦的灭亡. 可以推断,即 ... 扶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秦始皇要坚决传位给他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的途中死去,他将皇位传给自己的长子扶苏.可是他的遗诏并没有送出去,而是被赵高给拦截了.他勾结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皇帝,并且勒令扶苏自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沙 ... 被刘备视为心腹的魏延,到底怎么得罪了诸葛亮?背后隐秘令人心寒 被刘备视为心腹的魏延,到底怎么得罪了诸葛亮?背后隐秘令人心寒 准噶尔到底怎么得罪了大清朝呢?康熙到乾隆,七十多年死磕的背后 基本上喜欢清朝历史的朋友一定离不开准噶尔这个三个字,准噶尔其实最早就是明代时期的瓦剌,由蒙古草原四部落组成.他们四个部落基本上统一了天山地区的南北,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而蒙古人和满人的渊源要追溯到大清 ... 梦幻西游:玩家打书被系统戏弄,穷追不放,他到底哪里得罪官方了? 梦幻西游给宝宝打书是个技术活,掌握技术技巧之后可以大大提高你打书成功率,但打书同时也讲究运气.不然即使你技术在好,也玩不过系统.昨天一位玩家直播打书就被系统玩弄,直到打书失败后还穷追猛打!到底发生了什 ... 甘罗因何得罪了秦始皇,被一路追杀逃亡,最终死在广西? <大秦赋>中,12岁的少年英雄甘罗,凭一张嘴巧夺赵国5座城,扩大了秦国在河间的领地.不仅如此,甘罗挑起燕赵互攻,让秦国成功达到了削弱燕赵的目的,甘罗也因功被秦王政(秦始皇)封为上卿. 但甘 ... 领导:科研人才到底怎么得罪你了,你用年薪10万侮辱他们! 小时候,有人问我: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我说:科学家. 现在才知道,那时果然年轻不懂事. 最近,一篇文章火了,<"中国天眼"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讲真,当我看到& ... 一手好牌打的稀碎,秦始皇长子扶苏到底败在什么地方?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秦纪二 第7卷 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12年)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quo ... 八阿哥胤禩,到底怎么得罪康熙了?康熙宁肯说话不算数,也否决他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事件,堪称是改变清朝命运的一次大事件.由于康熙晚年的倦怠和一味自我欣赏 "仁政",使得整个大清上下,已是矛盾尖锐. 一方面是官僚士大夫阶层疯狂侵占百姓利益,另一方 ... 秦始皇到底得罪了谁,千古第一帝,为什么总是被丑化成暴君 真的很难想象,我们提到秦始皇,第一个想到的居然不是他的丰功伟绩,反倒是他的残暴不堪,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开创了自他以下的中央集权帝国模式,结束了全国的分裂状态,这样的大人物,难道不应该是英雄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