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生转型逆袭需要积蓄哪三种力量?35...

中年人生转型逆袭需要积蓄哪三种力量?

35到45岁中年人生转型变革几乎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高度,但是能够走多远,走多高则取决于一个人力量的大小,我把这种力量分为三种,分别是精力,心力和认知力。

精力指的是一个人的身体,心力对应是一个人的心理能量,而认知力则反映了一个人思维的能力。

精力是一个人身体的能量,人到中年,各方面的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如果还需要中年的人生能够继续走上坡路,则精力的存续必不可少。精力方面的培养分为锻炼和克制。日常的锻炼最重要的未必是让你的身材变得更加完美,而是为你的精力充电。我们看那些投行的精英,每天工作强度压力那么大,还能够保持元气满满,就得益于他们日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早晨六点半健身房的公开课是一天中人气最旺的时刻,大汗淋漓之后洗个热水澡再投入一天的工作,看到这些人平时工作都是西装革履,其实每天上班的时候都是运动装。除了锻炼必要的精力充电之外,保存精力也异常关键,曾国藩提出了节欲,节劳,节饮食就是通过自我约束和克制来保持自己的精力。曾国藩先天的身体状况并不好,相较于在京城翰林院的悠闲生活,中年之后戎马倥偬,居无定所的生涯更加考验他的身体,曾国藩变得更加节制,克制自己的欲望,适时地懂得休息,同时吃饭只吃七分饱,养精蓄锐的能力也帮助他度过了后半生十几年的军旅生涯。所以对于精力,不仅要补充,更要懂得保养。一个人懒惰,多半是因为精力溃散,而精气不足的原因也多半源于肾亏和脾虚,如果希望补充精力,对于这两方面的养护尤为关键。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日常的作息要合理,这是重中之重。

心力是一个人心理的能量,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意志力,韧性,自控力等等,都是一个人心力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命运变化常常出现在他的拐点时刻,左右拐点时刻命运的选择则取决于一个人心力的高低。曾国藩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心力的强大。在湘军组建初期,在和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作战中是胜少负多,有两次曾国藩陷入绝境,几乎想到了自杀,但是即使如此,他还是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挺了过来,最终等来柳暗花明。刘邦在和项羽的作战中可以说九负一胜也不为过,尤其是在和项羽的直接对话中,常常是数倍于项羽的兵力最后却落得溃败,即便如此,刘邦依然能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面对命运的挑战,在众多能仁志士的合力帮助下最终击败了项羽,反观项羽,一次失败全部清零,心力状况可见一斑。曹操和袁绍是另外一对心力强弱的正反案例,官渡之战中,袁绍以泰山压顶之势压制着曹操,而曹操在几乎断粮和命运赛跑的生死时刻,听从了荀彧的劝诫,终于在前线等来了黎明的曙光。官渡,赤壁,同样面对失败,但基本盘仍在的情况下,袁绍终日郁郁寡欢,踯躅不前,心气已然泻掉,最终丢掉了北方全部土地,而曹操则并没有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反而老骥伏枥,再接再厉,继续南征北战,保住了来之不易的北方基盘。人生变化潮起潮落,变化无常,尤其是面对挫败,困难的时候,一个人心力的强弱直接左右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走向。

认知力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是理智脑和元认知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说精力和心力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那么认知力的高低则决定了一个人能跳多高。我们很多人从学校毕业之后,就不再学习,仅仅凭借着青年时代的知识储备和自我认知水平来应对后面剩余人生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经济科技和社会结构每隔一段时间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还用学生时工业化时代的认知来应对现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变化,那怎么可能在中年有逆袭的可能?大多数人到了中年,总是抱怨学到的知识根本用不上,他们可能未必知道,真正影响一个人命运走向的是原生家庭父母带给他们的认知局限,思维方式的限制影响了一个人在关键命运节点上的选择,而选择的错位又反过来影响了一个人命运的走向。当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时候,其实是改变影响自己原生家庭认知局限的开始,通过工作和社会发生碰撞,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会引发自我反思,在一系列的实践,思考,改进中,人的认知能力开始不断升级,这其实才是一个人成年后成长的真正开始,也是改变原生家庭影响自己命运的契机。当然,如果要提升自己的认知力,也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才有可能改进,一个人认知力的提升是没有界限的,那些认知力强大的人,比如查理.芒格和比尔.盖茨都是终生学习的践行者。

路遥知马力,中年人生的蜕变不可能是在一瞬间完成,如果你希望到了中年,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只有有了力量,才有可能跳得高,走得远,而这种力量的积蓄离不开身体方面的精力,心理方面的心力,思维方面的认知力这三方面的培养,最重要是保持耐心,持续在这三种力量上下功夫,中年的人生未必会变得油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