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证宜针,阴证宜灸

伤寒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主张,对后世医家有深远影响。

(一)阴盛阳虚是艾灸的适应症!

仲景在其着作中,对灸法的施用范围,充分体现了阴盛阳虚可灸的原则。

急性热病早期,以实热为主,不宜灸疗,

及至三阴,多属虚寒或真阳衰竭,特别是对脉微(甚至无脉)、四肢厥逆等急重症候,灸之尤宜。这一原则,长期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1.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伤寒论》292条)

2.少阴病,得之一二日,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伤寒论》304条)。

3.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伤寒论》325条)。

4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论》343条),本条论述厥阴病阴盛阳亡的危候。在此危急之时,当急用灸法回阳为先。“灸厥阴”,常器之云:“灸太冲穴,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脉之所注。”

5.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伤寒论》349条)。

“促”是阳脉,“厥逆”是阴证,阳欲胜阴而力不及,故治疗以温灸通阳。仲景未言灸穴,后人理解为当随其症而选之,多主张选用关元,气海等穴位!

6.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肤阳者,为顺也(《伤寒论》362)

第二 阴虚阳盛不适合艾灸

仲景认为,阳实证不宜用火治。所谓火,当包括艾灸、熏、温针、烧针等内容,而阳证用灸易出现变证!

1各种热证:温病,中,伤寒的太阳病、阳明病,属正气未衰,势张的脉浮实、身热、谵语、腹满等。如《伤寒论》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加温针,必怵杨烦躁不得眠”。此条论阳明之挟有表脉及半表半里证,在这种复杂情况下,若使用温针法,必然要引起惊恐、躁、不得安眠。

2.表证:具有发热、恶寒、脉浮、头痛症等。如《伤寒论》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此为脉浮发热的表实证候,若医生反用灸法,使火动内热,必导致咽燥而吐血。又如《伤寒论》116条:“……脉浮,宜用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3.多种虚证:表里俱虚,阴液枯少,脉搏微数,潮热等均为禁灸之证。

如《伤寒论》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数之脉,即数而无力之脉,主阴虚火旺,施灸则成坏证,致使阴血虚,筋骨失需而焦枯,火热愈焚,血散脉中而难复,使虚者愈虚,实愈实。

(0)

相关推荐

  • 《伤寒悬解》少阴病——阳回不死证

    少阴阳回不死证四章 1 少阴脏寒,阳回不死,以下皆是,阳复得生之象. 少阴三十六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1 手足不厥冷者,则中气未绝,反发热者,微阳欲复,而 ...

  • 【三部六病 表部阴性病证】9

    三部六病  表部阴性病证 一.表寒证 表寒证就是表部的机能抑制温度降低. 当病邪侵袭表部时,或因病邪的强盛,或因表部功能不强,使表部在与病邪的斗争中处于被动状态.表部的机能被病邪特别是寒邪所抑制,表现 ...

  • 三阳宜针与三阴宜灸

    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参加编写 ...

  • 单玉堂:三阳宜针与三阴宜灸

    一.病在三阳者宜针 单玉堂 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 ...

  • 阳病宜针,阴病宜灸

    单玉堂 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 ...

  •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单玉堂 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 ...

  • 艾灸虽好,并非人人皆宜,科学艾灸有讲究

    导 读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深受百姓的喜爱.艾灸可以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对于寒凝经脉的病症效果优异.例如关节的冷痛.活动不利.妇女痛经.月经延后.胃痛.腹泻.哮喘等常见病.本文着重写了如何正确使用 ...

  • 九针之宜︱长针透刺 通关过节松筋散结

    针具 长圆利针,直径0.6mm,长度有75mm.100mm.125mm.150mm.175mm.200mm.240mm等规格,针身长而粗,实际上就是粗的长针,与芒针.巨针.粗针.过梁针.赤医针.粗圆针 ...

  • 尚先早课|刺之害,针之宜

    上句两见于<灵枢>,一为<九针十二原>,一为<寒热病>,所言事同.<九针十二原>曰:"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l ...

  • 尚先早课 | 九针之宜 各有所为

    九针,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为古代针刺治病所用的九种针具.详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针>等篇.因九针形状.长短.大小不同,故应有选择 ...

  • 师说针感与灸感

    广东狮岭黄贵生 04:24:19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灵枢本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