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想一向以儒家为首,为什么在书法领域道家思想却拔得头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向来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其中,儒家思想居于首要地位,比如治国治军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古人讲究“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三国时代,曹操以曹氏和夏侯氏亲属为军队和国家的柱石;民国时代,蒋氏当国,以黄埔学生和浙江老乡为军国的基干。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似乎都在儒家圈子里打转。
儒家思想居于社会主流的时代,士大夫大多崇尚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普遍理想。那么为什么在书法领域会以道家思想为主呢?
第一,这与李世民对王羲之的推崇有关。
书圣王羲之是“五斗米教”(道教的一个分支)的信徒,崇尚道家思想。王羲之喜欢养鹅,服药颐情,流连山水。中年弃官不作,并在母坟前发誓,再不做官,把精力都投到书法之中,成为书坛的书圣。《晋书》记载:“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堕深谷。知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唐朝李世民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的书法向来并称“二王”,李世民却鄙视小王,推崇大王,对于王羲之书法的崇拜到了极点。在李世民的推波助澜下,王羲之的书法价值连城,成为唐人学习的主流,这使得书法领域的道家思想弥漫,成为书坛主主流。
就初唐书法四大家来说,欧阳询书法融合北朝碑刻和南派二王书法于一炉,从书法创新的角度来说,显然更有成就。但是欧阳询在初唐的地位却不如虞世南,因为后者得得到了王羲之的真传,他跟的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学习书法,因此李世民更推崇虞世南的书法。虞世南死后欧阳询还在,唐太宗却抱怨“无人可与其论书”。
第二,书法与政治从属于不同的价值领域。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儒释道三家思想各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元仁宗曾:“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儒家可以治国,而道家则可用来修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儒家鼻祖孔丘“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然而在修身上他强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则采取的是道家作风。
李世民武艺高强,勇猛善战,称“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然而,一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有着多个方面。再勇猛的人,心里也有一块柔弱的地方。刚柔之道,兼收并济方能让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更为舒适。武则天为了迎合李世民的刚猛之风,曾经下了很大的功夫,要用钢鞭、铁锤和匕首来帮李世民驯服烈马。
以李世民的审美来说,武则天更为刚毅强悍,但是李世民在后宫之中喜欢的却是更温柔的徐惠妃,这就是一个人性格中刚柔并济的方面面。也许正因这样的特点,所以李世民更喜欢具有道家思想的潇逸闲散,颇有林下之风的王羲之书法。
“刚柔并济不低头,心中有天地”,儒家思想,在政治军事等进取心较强的领域占了主导地位;那么在于放松休闲的文艺领域,王羲之的林下之风就占了主流。在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弥补追求外物所带来的精神的损伤或缺憾,就更喜欢林下之风的道家思想。
以《红楼梦》的审美为例,宝钗和黛玉相比,黛玉更有道家的林下之风,而宝钗更有儒家的进取之意,如她的诗中所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但是因为文学是更偏重于精神领域的东西,所以小说的读者往往更喜欢黛玉,其原因就是如此。
不过儒道思想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所谓“小隐隐于野中,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对于大官来说,为了提高逼格的需要,尽管“心怀魏阙”,向往“仕途经济”,也往往要表面上作出一副“林下之风”!所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就是如此。因此,林下之风这种思想也能在官场之内,蔚为大观,流行起来,这有助于王羲之书法在书坛成为主流。
等后来颜真卿在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风潮影响下,开创了雄浑敦厚的书风,为儒家思想在法领域的发展获得了一席地位,可以与道家思想并列。而欧阳询字则刚劲瘦硬,不符合儒家“君子藏器”的特点受,被人称为有寒蹇之气而在官场发展受阻。后来馆阁体因为兼取儒道,修养和风格既有富贵气又显得清秀,更为适合官场而受到欢迎,成为明清科举考试最常用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