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点过蚊香,没点过秋香。”

1

深夜,深山。

一个中年书生叹了口气,吹熄摇曳不定的烛火。

一瞬间他被黑暗吞没。

他开始回忆一生的过往,有精彩,有疼痛,也有不甘。

古有大鹏鸟,乘风上九霄。

他却一直没遇到那样的风。

只能随波逐流,甚至大起大落。

28岁之前,他的人生,一飞冲天。

28岁后,他的命运,像在速降。

……

不管顺境逆境,他都很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的艺名,一个比一个有意境。

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

这似乎来自双鱼座的纠结。

想入世又想出世,想外露又内敛。

他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擅长山水画和仕女图。

其代表作,就是一首首美轮美奂的诗——《落霞孤鹜图》《杏花茅屋图》《春山伴侣图》《秋风纨扇图》。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画作相比,你会从他作品里感受到一种蚀骨的孤独。

柔软隽秀,充满禅意。

这都跟他的命运相关。

他不是没有奋斗过,可是后来只得退居山林,成了一枚宅男。

个人认为,中国隐士排名榜的最前列,除了陶渊明、陶弘景和竹林七贤,还应该有唐伯虎的名字。

必须的。

2

苏州人唐伯虎,原名唐寅。

据说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和“寅”很有缘分——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生,所以连字都叫伯虎(十二生肖中虎与寅对应)。

但唐寅其实只是在寅年出生。

唐寅的先祖唐俭曾经跟随李渊起兵反隋,后来受封“莒国公”,也因此,唐寅自称“鲁国唐生”。

唐寅明显是在提醒自己,祖上曾经牛叉过。

到唐寅爷爷唐泰那一代,也还是可以的。

唐泰曾出任兵部车驾主事,虽然是后勤岗位,车队队长,却经常有机会见到领导。

可惜在土木堡之变中,唐队长领了盒饭,成了烈士。

老唐家从此就开始走下坡路,唐寅的老爹唐广德,已经落魄成小酒馆的老板。

可是公元1470年出生的唐寅,让老唐家看到了重振门楣的希望。

因为这小孩博闻强识、过目不忘,对于学习过的东西,稍加浏览就能牢牢记住。

这无疑是个天才儿童,尤其有绘画天赋。

唐老爹一看自己的儿子这么有才,就让唐伯虎拜沈周为师。

这个沈周不是一般人,他是当时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比唐寅大整整43岁。

吴门画派是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亦称'吴派'。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名家,均属吴郡(今苏州)人。

在名师指点下,唐伯虎很快取得飞速进步,为此后的艺术人生打下了坚强基础。

3

更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唐寅只学习了绘画,但在诗歌方面,也是无师自通。

有一次,客人来访,父亲拿出甜瓜和炒豆招待,他侍立一旁。

客人见他乖巧,出联试他:“炒豆燃开,抛下一双金龟甲”,小唐寅随口应道:“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不光天赋奇高,少年唐伯虎还是一把社交好手。

年纪轻轻,他就认识了三个牛人:大他9岁的祝枝山,与他同岁的文征明,以及张灵。

张灵是唐伯虎的邻居兼同学,两人性格相近、脾气相投。他曾经写诗:“胜迹天成说虎丘,可中亭畔足酣游。吟诗岂让生公法,顽石如何不点头”。因为受唐伯虎的影响,他的绘画水平也不错。

未来的所谓江南四才子、吴中四子,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组了CP。

公元1485年,15岁的唐寅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为苏州府府学附生。

用好友祝枝山的话说:“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

时间来到1488年,刚刚成年的唐寅又成了家——媳妇姓徐。不久,徐妹妹生了一个小唐伯虎。

学业有成,家庭甜蜜,有点双丰收的味道。

如果人生这样发展下去,唐伯虎可以躺平享受人生。

可是,公元1494年,老唐家画风突变:这看起来毫无特点的一年,唐老爹、唐妈妈、小唐伯虎,以及徐妹妹全都撒手人寰。

24岁的年纪,唐寅却已经饱尝了人世最悲痛的别离。

他的白发明显多起来了。

他的心有多疼,从下面这首诗里可见一斑。

《白发诗》

“清明揽明镜,元首有华然。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哀?

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4

在亲人相继离世这最悲苦的岁月里,幸好还有朋友的慰藉,祝枝山给他指了一条阳关道——科考。

科考这条路,确实是专为唐伯虎这种学霸设计的。

人生的无边黑暗中,唐寅又寻到了一丝光亮。

公元1497年,唐寅开始了自己的科考生涯——录考(相当于今天的中考),而陪他一起首秀的还有好友张灵。

作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张灵的性格和才华一样张狂放荡,考试期间,居然约唐寅去烟花柳巷。

本来以唐寅的天赋,科考是小菜一碟,可是他去“红灯区”的传闻,却惹恼了考官方志。

方志一怒之下,本想彻底废除唐寅考试的资格,关键时刻,苏州知府曹凤站出来说话了。

唐寅勉强名列金榜的最后一名。

这一年,唐寅27岁。

不过学霸终究是学霸,那怕入学成绩最后一名,期末考也会惊掉一群人的下巴。

在第二年的乡试中,唐寅写出了一篇赢得满堂彩的满分作文,高中解元(多个省份联考的第一名)。

他的生活似乎再一次充满希望,唐寅在日记中写道,“三策举扬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对于唐伯虎的自负,好友文征明劝他“悠着点”,但此刻鸡血在身的唐伯虎不但不领情,还故意冷落文征明。

唐寅不信命,高中解元的成功,似乎预示着他还可以和命运搏一把。

但命运随即开了个玩笑,让唐寅知道,命运之手不可抗拒!

5

公元1499年,踌躇满志的唐伯虎,与徐经等人一起前去参加会试,就在这次考试时,发生了大明王朝的一宗大案——弘治春闱案。

唐伯虎与徐经偶然结识,进京赴考期间,他们都投拜在当时的学术大咖——程敏政门下学习。

这在当年原本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可巧合的是,当年主持科考的也正是程敏政。

而更巧合的是,程敏政这一年出的考题非常冷门,搞得一大群死读书的考生无从动笔。

这一切原本也都没什么,可偏偏,唐伯虎与徐经俩人太高调,一个说“可中大魁”,另一个则说“可中状元”。

把所有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落榜的众考生立刻炸锅了,舆论一致认为这其中一定有猫腻。

后来,经调查核实,虽然认为科考作弊的证据不足,但为了平息舆论,主考官程敏政被迫提前退休,唐伯虎和徐经则被开除学籍。

怎一个惨字了得。

若干年后,徐经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后人,名叫徐霞客,谱写了一段旅游界的经典传奇,这是后话。

经过这场变故,唐伯虎变了,他的张狂恣肆不见了,开始充满了对命运的敬畏或恐惧。

即便朝廷“大度”,让他到浙江做个小官,他也避之唯恐不及,干脆辞职回家。

可推开家门,他看到的是一副冷脸:续娶的媳妇,满以为唐寅会高中状元、荣归故里,结果却两手空空。

这落差,直接导致夫妻反目,家庭解散。

他写道,“世间多少无情者,枕席深情比叶轻。”

公元1500年后,命运又一次把唐伯虎摁在地上使劲摩擦。

才子挡不住,大病一场。

6

灰心丧志的唐寅,开始穿行于烟花柳巷,并创作了很多与享乐和女色相关的绘画作品。

典型如《李端端图》《孟蜀官姑图》《仕女图》等,其中《李端端图》据说就是“唐伯虎点秋香”的原型。

其实在深山中,他无数次点过蚊香,但肯定没点过秋香。

他曾出走山林,以为湖光山色能治好命运的创伤,但旅途劳顿却反而令他一病不起。

唐寅这一病,引来文征明等好友的关怀,但可惜,此时的他对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

在《与文徵明书》中,他甚至责怪文征明:你们这帮人,到现在还给我灌鸡汤。

面对无常命运,唐寅低头认输了:他的眼眸逐渐失去热切,生活几乎只剩下画画、喝酒、看桃花。

如果说他的人生还有什么喜色,那就是35岁的唐寅又续娶了第三任妻子——沈九娘。

温柔贤淑的沈姑娘成了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暖色,不但照亮了唐寅的内心,还为他生下一个女儿。

有了妻子、女儿,顺带着自己的字画也卖了点钱,唐寅的人生终于有了转机。

公元1507年,37岁的唐寅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建桃花别墅。

后世广为流传的《桃花庵歌》便创作于这一时期:“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这种人生的小确幸,对于唐寅来说是何其难得。

可贵,有妻、有女、有桃花,唐寅很知足。

7

可命运就是看不惯唐寅的知足。

1512年,37岁的沈九娘因为操劳过度离开了人世,这使唐伯虎痛彻心扉。

从此他再也没有娶妻,而是皈依佛门,法号“六如居土”。

没有了桃花下的美人,桃花似乎也失去了颜色。

为了活下来,他还装过疯。

那是正德四年,也就是四十岁的时候,他被宁王招至麾下。

本以为中年得志,哪知道宁王是要谋反,在哪个朝代都是找死。

为了麻痹宁王,他装疯甚至裸奔,一个文人,完全没了尊严。

但毕竟,残暴的宁王放了他。

活下来还是第一位的。

在他之后的人生中,只能以出卖字画、为人写墓志铭聊以度日,在半醉半醒间,蹉跎人生岁月。

对人世,他似乎没有一丝眷恋,活着或死去,对他而言,早无分别。

唐伯虎这一生,每当生活略有起色,命运就会狠狠地一掌拍下,使他跌落尘埃。

就像古希腊神话里,一次次推石头上山的西绪弗斯。

公元1523年,唐伯虎在寒风瑟瑟中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他留下一首《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既然无法选择,那就在天地间留下一个孤独而洒脱的背影。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