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成败转头空,历尽艰辛仍少年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黄州,有个时期,他得了很严重的眼疾,好几个月闭门不出,外界传言他病重身亡。消息传到京城时,宋神宗正在吃午饭,他感叹了一句:“是个人才,太可惜了!”随后,他放下筷子,再无食欲。
苏东坡被欧阳修誉之为“一千年才能出的一个天才”,但他的仕途并不平坦,早年,他与王安石合不来,选择去地方当官,好不容易搞出一点名堂来,又受到文字狱的牵连而险些丧了命。宋神宗死掉之后,苏轼重新被朝廷重用,但又与司马光搞不来,只好再次选择远离京城任职。到了宋哲宗亲政,这个一心要学神宗的皇帝又将苏东坡掀翻在地,他连连被贬,一直被“送”到了杳无人烟的海南岛。
据历史资料,苏东坡形象伟岸,颇有侠者风范,然而,再健壮的身体,也不太可能经得起辗转小半个中国之折腾。去海南岛之前,他就做好了死在那儿的准备。此时的他,看待生死,只有禅心而无世俗味,甚至在体力上也不再与自己较真。某次,他在海南岛上爬山,爬到一半觉得好累(这山并不高),他索性停了下来。
“有谁规定爬山一定要到顶的?老夫走也!”他心里这么想着,转背就下了山,并不以不能登顶而遗憾。
读《苏东坡传》,这一小故事最是让我感动。人呀,原谅自己的无能为力未尝不是好事。只是,有几个人愿意真正放过自己呢?
曾国藩兄弟打下天京,消灭太平天国之后,不少人劝曾国藩黄袍加身,他一一坚拒。这老头子,累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可以有机会一飞冲天,他平平淡淡就放弃了。不仅如此,他还自裁羽翼,琢磨着退休之路。遗憾的是,刚想着歇口气的他,又被朝廷委以要职去收拾捻军,他自知难有作为,想着法子将“身份”往学生李鸿章身上挪。
“少荃啊,咱俩换个个,你上前线去,我给你当后勤部长就好。”
经过多番努力,曾国藩终于得偿所愿,推动李成为战场的总指挥官,并最终在自己的配合及支持下彻底剿灭捻军。曾国藩原本想着,他再随便干点什么总该退休了吧,结果,天津教案爆发,朝廷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又一次将他推到了炮火前沿。看曾的日记及家书,这个事让他无比痛苦,彻夜难眠,他遗书都写好,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果不其然,具备世界眼光的他,尽管对教案做出了相对合理的判决,但完全无法避免民族情绪的要挟而身败名裂,他被全国人民痛骂为“卖国贼”,多少“爱国者”恨不能砍掉他的脑袋。引咎辞职之后不几年,他就病重死去。李鸿章被派来顶曾国藩的班,轻轻松松就将案子给了了,为何?因为普法战争爆发,法国被打得稀里哗啦,法国人已经没有心思顾及在天津的这点小事。所谓命也,还有比这更令人唏嘘的吗?
连连办妥大事的李鸿章青云直上,可最终还不是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人羞辱得无地自容?处理对外关系上,他也吃尽了亏,受尽了罪,他的一点雕虫小技哪里能挽救得了清庭的败局?——弱国无外交呀!晚年的他,被骂了个惨,连死都死得不安宁。
所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哪有人一辈子都有好运气?能不断干成大事?
苏轼年少得名,名满天下,可是仕途上进也不是,退也很难,只能以旅客的身份走哪算哪,在哪都结交不少好朋友,写出一篇篇好文章。他一心向佛,早早释然。
曾国藩也好,李鸿章也好,都是天资了得且有大运者,功名利禄集于一身,可是最终失去的难道不也很多?尤其是曾国藩,他这辈子勤苦得简直如同一块石头,每每纠结难受之时,身上就会奇痒无比,他将全身的皮肤都抓破,任凭鲜血淋漓……
曾国藩早早看破人事,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可是他没来得及退下来……
李鸿章权倾朝野,自信心爆棚,幻想自己能改变整个中国,却在接近八十岁高龄,在临死前还被人逼着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
苏东坡呢,有钱的时候不存钱,没钱的时候到处借,吃什么都津津有味,穿什么都翩翩君子。能做官时,他一定全力做好,在哪都留下业绩,留下美名;官实在做不下去了,他就将自己当成农民,开荒种地养菜,乐在其中……他任何时候都英姿勃发,宛若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