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之人,用血写下七个惨字!

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站着贤惠的女人,然而,实际情况也不尽然。中国历史上就有成功男人背后站着最不贤惠女人的案例。也正是由于女人的贪贿舞弊,使得自己的男人被处以腰斩极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受此极刑的人。这个男人便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的俞鸿图。
俞鸿图,字麟一,浙江海盐人。康熙五十一年 (1 71 2年)进士及第,入选庶吉士,一直过着职微言轻的小官生活。但是一次颇富传奇色彩的事件让俞鸿图始料不及地走进了大清王朝的朝廷中枢。
一日,雍正皇帝在朝上议事,允禄等几位王爷找借口趁机发难,故意让雍正难堪,致使他一时气得脸色发白,目瞪口呆。就在朝堂上气氛极其紧张而又微妙之际,当时正在内务府供职的俞鸿图突然站起身来,径直走到允禄面前说:“王爷。刚才万岁已经明令,说旗务的事情要另行安排。请十六王爷下令,让诸位王爷遵从圣命。’
允禄还没有醒过神来,老八廉亲王允禩就厉声问他是什么人。此时俞鸿图不卑不亢地回答自己乃内务府笔帖式俞鸿图。
俞鸿图当时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按朝廷规定,怎么也轮不到有他说话的份儿。可那天偏偏赶巧,俞鸿图也不知从哪儿借来的胆,一下子从百宫中跳了出来。廉亲王见这样一个小官竟不知天高地厚地敢与他唱对台戏,便气急败坏地命令俞鸿图立刻滚出朝堂。
俞鸿图不但没有被廉亲王的气势吓倒,反而朗声说道:“八爷,我虽是奉旨整顿旗务的小官,可也是跟着十六爷办差的官员。何况今日的朝会上,皇上并没有说不准几品以下的官员说话。有人要违旨行事,我请庄亲王出来说话,有什么不对之处?”这几句话说得堂堂正正,连惯于找事寻衅的廉亲王也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话来。
雍正用赏识的眼光看着这个貌不出众的人好久,突然大声说道:“俞鸿图,朕将你调任都察院,加封你为监察御史!你现在不是小官了,有什么话,就放胆地讲吧!”就这样,小小的俞鸿图借着“八王议政”这场风波,从七品小官,一下子成了朝廷总宪百官的监察大员。
随着俞鸿图地位的不断高升,前来巴结逢迎的人也越发多了起来。不过,俞鸿图倒不是个爱财之人,因此,很有些清官名气,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赏识。
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俞鸿图以翰林侍讲学士被皇上钦点为河南学政。学政任期为三年,照例要巡回各府举行“院试”,确定秀才人选。
每到一府,俞鸿图就下令紧锁试院,将其手下仆人分为内外两班,严令各人做各人的事,不许串岗,也不许擅自出入试院,意在杜绝传递之弊。但令俞鸿图始料不及的是,自己那些仆人中的狡黠、贪婪之徒眼见有这么好的一个捞油水的机会,岂肯放过。偏偏俞鸿图的小妾林氏又是个极爱钱财的女人,于是主仆来了个互相勾结,联合作弊,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不让俞鸿图发现作弊之事,这些人想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每当有需要传递的文章时,就贴在俞鸿图经常要换洗的衣服上。外面的仆人递进来,里面的仆人再轻轻揭下来送给应试的考生。俞鸿图一心专注于公事,哪里会觉察到手下人在衣服上耍的花招?
一次两次,俞鸿图的妻妾和仆人从中尝到了不少甜头,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但由于泄题,使得社会上一些对学问一窍不通的考生也被录取。久而久之,社会上议论纷纷,都骂俞鸿图纳贿徇私。这些流言自然也传到俞鸿图的耳朵里,但他自以为清白,没有作弊,所以也就不以为然。
清朝的官场十分险恶,俞鸿图没有意识到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会带来一场泼天的横祸。雍正十一年,河南巡抚王士俊弹劾俞鸿图,告他纳贿营私。第二年三月,雍正派户部侍郎陈树萱前往河南会同山西、河南总督审理俞鸿图案件。
清初对科场舞弊惩治甚严,俞鸿图很快便被削职问罪。审讯之初,俞鸿图拒不承认自己有纳贿的行为。但他家里的那些仆人们慑于天威,纷纷交代某日替谁传递某文,得银若干;某日又替某人传递某文,得银若干,等等。为了逃避罪责,仆人们纷纷把责任推给了俞鸿图的妻妾,说都是主母的意思,他们不得不照办。作弊的考生也都一一招认考试题是从俞府的仆人手中购得。
这下俞鸿图有口难辩。虽说自己确实是蒙在鼓里,但妻妾与仆人作弊已是事实,银子也在自家箱子里放着,人赃俱在,再去辩解自己绝无纵容之事,又有谁会相信呢?
于是,审讯的结果就被上奏到雍正皇帝那里,说俞鸿图外示严密,实则纵容其妻妾与仆役每到一府即内外传递、收取贿赂等若干款。雍正十二年三月,刑部拟定俞鸿图斩立决。
俞鸿图被判执行腰斩,这是一种极残酷的行刑方式。当时的刽子手对腰斩犯人—向是要索取“规费”的。有了“规费”,可以砍利落些,让犯人迅速死去,少受痛苦。
俞家事先又未得消息,自然没有“规费”给刽子手。行刑当日,刽子手毫不留情,俞鸿图被砍成两段后,上身在地上滚来滚去,痛得死去活来,神智却还清醒。他用手蘸自己的血在地上连写了七个“惨”字,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之状,令人惨不忍睹。
相信在俞鸿图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悔恨和冤屈,可惜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一切都无法追悔。但当邹士恒向雍正皇帝陈奏了这一惨状后,雍正皇帝听后便立即下令封刀,腰斩自此废除。
此种极刑从春秋战国开始,至清朝雍正年间废止,历时两千多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