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感冒诊疗思维导图及《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

中医药治感冒指导图,仅供专业人士研讨参考

常用的方剂讲解(参考: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

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黄芩9克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其实,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黄、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九、葛根芩莲汤:葛根15克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方论: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主治: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论: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汤: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后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主治: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洪大而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方论: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五味子3克 大枣7枚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方论: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附:感冒药的煎服法

1.煎药火候和时间。张仲景言:“微火煮”,吴鞠通提到“香气大出”,“勿过煮“均是说火候和煎煮时间而言。因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味辛发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类,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有效成分散失过多。所以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2.煎药用水量。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将药物浸泡在容器内,以淹没药物为度,加水过多,则煎煮时间势必过长,部分成分被破坏;加水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疗感冒的中药质地多疏松,故煎药用水只要淹没药材面即可。浸泡时间一般为 30~60 分钟。

3.充分利用药材。如桂枝汤是把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 , 桂枝要把桂皮去掉 . 这样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药材的浪费 .

4.取汗方法。为利于感冒的治疗 , 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取温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

喝热粥以助药力的意义 : 一是借谷所业补充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足;二是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此乃粥药并用即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发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续出一段汗:约一时许,即可盖被保温一时辰。汗出透了,才能达到出热退,脉静身凉的目的。

5.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服药剂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几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几次,奏效为准。不必强行规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几次。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药。这是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具发散之性,过多有伤耗正气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

下面文章,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父母使用,不出汗的伤寒我们用麻黄汤这个发汗的药把寒气发出来就很容易治好,没有基础的,这里介绍一些简单的方法。

感冒发烧,用小儿柴桂退热(药店都有卖)来治,平时体虚的人或者短期内多次服用,小孩兑上10粒六位地黄丸一起服用,不然效果不明显,同时按摩(穴道在骨节中,推荐用拳眼敲,这样效果好,还不至于有击打的疼痛,参照小孩发烧按哪些穴道退烧(详解))大椎、至阳、身柱、命门这四个穴道,这四个穴因为有风寒,按摩会比较痛,小孩会很抗拒,要坚持按摩。

小儿柴桂退热很很快的把发烧退去,大约一两个小时就好了,注意不要再吹风,要穿暖和点,柴桂退热属于发汗药,见到汗(小汗,用手摸)就好了,也不要捂太严,造成大汗,会造成体虚。如果是大人感冒,加三倍量服用,比如小孩喝2袋,大人6-8袋。

但是对于鼻塞、呼吸困难、喘、咳嗽就没那么灵了,在用小儿柴桂退热退烧以后,再用一味中成药“通宣理肺丸”,可以去药店买,也很便宜,几块钱,同时有鼻塞、呼吸困难、喘,要将至阳、命门两边的穴道一起按摩。

妇人经期感冒推荐用小柴胡颗粒(痛经和感冒,小柴胡能治哪个?)来治疗。

同时,伤寒是中了寒气,人体升温来抵抗寒冷,一些所谓的清热解毒退烧的感冒药,常常含有薄荷、金银花、菊花、大黄等凉药和下药,一律禁止服用,服用属于雪上加霜,很容易造成气喘。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

以下方剂都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药方。正确使用的话,效果非常好。

製作简易图表者为加州张孟超中医师(PS:所有观念及内容依据则习自倪海厦医师).

张医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让愿意相信中医的所有人,都能够以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来自行治疗简易的感冒症状,因此以图表方式呈现,最终期盼能让完全不懂中医的人士,也能轻易看得懂。

也因为必须尽量简化,因此较复杂的症状及用药方法无法一一详述于简表中,但大部分的感冒应该可以囊括。

这是张医师的初版资料,希望大家能对这三张图表提出各项建议(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不论是否懂中医概念的人都能看懂且自行治疗感冒),集合大伙儿的智慧,或许可以改版得更简单易懂!

※ 漏了一个大柴胡汤, 应用时机就是小柴胡汤的症状加上便秘.

PS.欢迎大家转载、下载,或有任何批评与建议皆可,希望最终能有更多人能因此免于西药的迫害!小病不求人,真的有需要再去看医生!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其实,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黄、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九、葛根芩莲汤:葛根15克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方论: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主治: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论: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汤: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后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主治: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洪大而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方论: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枣7枚 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方论: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参考: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附:感冒药的煎服法

· 煎药火候和时间。张仲景言:“微火煮”,吴鞠通提到“香气大出”,“勿过煮“均是说火候和煎煮时间而言。因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味辛发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类,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有效成分散失过多。所以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 煎药用水量。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将药物浸泡在容器内,以淹没药物为度,加水过多,则煎煮时间势必过长,部分成分被破坏;加水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疗感冒的中药质地多疏松,故煎药用水只要淹没药材面即可。浸泡时间一般为 30~60 分钟。

· 充分利用药材。如桂枝汤是把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 , 桂枝要把桂皮去掉 . 这样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药材的浪费 .

· 取汗方法。为利于感冒的治疗 , 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取温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

喝热粥以助药力的意义 : 一是借谷所业补充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足;二是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此乃粥药并用即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

发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续出一段汗:约一时许,即可盖被保温一时辰。汗出透了,才能达到出热退,脉静身凉的目的。

· 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服药剂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几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几次,奏效为准。不必强行规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几次。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药。这是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具发散之性,过多有伤耗正气之虞。

参考:孙娟,孙健《论桂枝汤.银翘散煎服法在治疗感冒中的意义》

-----------------------

桂枝汤中“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应用大枣1枚,我觉得与《伤寒论》的12枚不符,《思考中医》也说过要12枚,所以我改为12枚。

上述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

请注意:这些方子只适合刚发烧时立即采用,烧了一天或两天后,症状就变了,必须请中医重新辨证后开其他的方子了!!!

蒲辅周先生的老家是四川梓潼县,据当地人说,蒲老出川到北京的时候,几乎整个梓潼县的人来相送。名医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经验来源于不间断的实践,用疗效让患者信服,而且将自己一生经验毫无保留传承下来。蒲老屡用屡效的十首经验方,送给勤奋好学的你。

1.外用寒湿积聚方

组成:乌头一两,干姜、良姜、白胡椒、北细辛、肉桂、丁香各五钱。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用一匙,加白面一匙,和匀,用生姜、葱白,煎取汁,调成膏状,摊于布上,贴患处,固定一夜,晨起去之。

主治:治寒湿冷气,凝于四肢关节,或足背、或小腹部、腰部,自觉冷痛,或有块,照法用之,能消散而愈。热证慎之,凡热证红肿热痛;寒湿皮色不变,喜暖怕凉。

背景:1972年5月,有一位姓孟的女同志,左脚长一硬块,形如李子,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已经数月,治疗无效。我从气滞寒凝试治之。

用胡椒、小茴香、荜拨、白芥子各五钱,肉桂二钱,共为末,入面二两,和匀,分成五包,睡前用黄酒调药一包如饼样,贴患处,用布包扎固定,用四包药,硬块就消散了。

回忆十多年前,在成都亦治愈过一类似病人,用乌头、细辛、肉桂、荜拨、良姜为末,诸法同前,经两夜即消失。由此可见,足背硬块,多由寒湿引起。

2.三生祛痛方

组成:生乌头(草乌亦可)、生南星、生白附子。

用法:上药各等分,共为细末,每用一两,以葱白连须七茎,生姜五钱,切碎捣如泥,入药末和匀,用软布包好蒸热,包在痛处,其效颇速,痛可缓解。

主治:偏头痛。

3.头痛验方

组成:全蝎二十一个,地龙六条,土狗(蝼蛄)三个,五倍子五钱,生南星一两,生半夏一两,白附子一两,木香三钱。

用法:上药为细末,加二分之一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纱布包固定。

主治:偏正头风,三叉神经痛,痛不可忍者。

4.连参散

组成:苦参十两,黄连五两,甘草三两,木香二两。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痢疾白多者红糖水冲服,赤多者白糖水冲服。

主治:痢疾。

背景:解放前农村大流行,蒲老的祖父在香连丸的基础上立此方,治痢疾多效。

5.茺蔚老姜汤

组成:茺蔚子(益母草代亦可)一两,煨老生姜一两,红糖二两。

用法:上药煎取三碗,分三次热服。

主治:经行腹痛。每月行经时服之,多年痛经亦可随之而愈。

6.当归艾叶汤

组成:当归一两,生艾叶五钱,红糖二两。

用法:上药煎熬取三碗,分三次温服,每月经期服。

主治:经行腹痛,下腹凉,手足不温,属血寒者。

背景:此方是蒲老在农村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多年痛经、月经不调、服之经痛消失。

7.艾附丸

组成:艾叶、四制香附各等分。

用法:共为细末,红糖熬膏为丸,每次三钱,开水送服。

主治: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者,用之有效。

8.痛风验方

组成:三角风、八角风、九节风、鸡血藤、白通草、黑马草、花椒根(或用花椒一钱)各二钱。

用法:好白酒半斤,浸七天可服,服完后加白酒半斤浸,每次服三至五钱,能饮酒者可服一两。

主治:关节痛。

背景:此方为张东友老中医得之于本地一位中医的经验方,后口传于蒲老,屡用有效

9.疟 疾

组成:酒炒常山二至三钱,知母、贝母、草果仁各一钱。

用法:水煎,晨起空腹热服,服后若吐,勿恐慌,此为病去。

主治:疟疾。有表证或食滞者,先解表消食,后用此方。

10.痢疾验方

组成:当归五钱,薤白头五钱,甘草二钱,滑石五钱,白芍五钱,槟榔二钱,莱菔子(炒)二钱,枳壳一钱,广木香五分(磨汁冲)。

用法:水煎服。

主治:休息痢。

背景:此方是蒲老给自己用的验方。蒲老曾经患慢性痢疾八年,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无效,用此方而愈。用于其他患者也见效。必须注意忌生冷。

(0)

相关推荐

  • 葛根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葛根汤的功效: 葛根汤是发汗兼解肌方剂,葛根汤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葛根汤的功效是具有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

  • 麻黄 (中药)

    麻黄,中药名.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

  • 蒿芩清胆汤*发烧

    *退热经验方 柴胡甘草,黄芩连翘.主治感冒发高热,汗出热不退或无汗身热者.这种发热夏秋季多见,体温常高达38.5℃以上. 连翘擅长清风热,对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者,对头昏.心烦.失眠者,对咽喉充血.淋巴结 ...

  •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

  • 哮喘--气管炎--肺气肿--分6型用药--郭士魁

    34.治疗哮喘惯用方 (1)二陈汤加减. 陈皮.半夏各10克,茯苓12克,甘草.竹叶各10克,薏苡仁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理气化痰,平喘止咳. 主治哮喘属痰浊内阻者.症见痰多白黏,胸满腹胀,纳 ...

  • 全国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精选思维导图《中医诊断学》

    考试延期尘埃落定,本医湿希望考生们可以珍惜这段时间,不管你有没有备考充分,都需要依然维持一个认真专注的状态. 今儿整理了[全国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精选思维导图<中医诊断学>],为大家添一 ...

  • 中医基础学——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学——思维导图

  • 中医方剂一思维导图

    中医方剂一思维导图

  • 「中医考研」精准干货!8 张思维导图拿下藏象最高频考点

    算算日子,有几天没给大家发知识点了 没有知识点的日子怎么能行呢! 在中综的复习中,中基非常基础 中基的考试重点--藏象 也非常重要 而今天研研要分享是关于五脏六腑的总结 每一个脏腑从功能.特性.关联 ...

  • CSCO2021肿瘤思维导图01期 | 鼻咽癌诊疗指南

    作品为系列作品,后续会不断更新和发布, 请点击和关注上面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 20版思维导图制作人 21版思维导图更新 肿瘤思维导图-鼻咽癌 Tumor Mindmap -Nasopharyn ...

  • 「头痛诊疗基层篇」最全思维导图,赶紧收藏!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头痛的诊疗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本文做了系统性的总结! 门诊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头痛患者,但很多医生甚至是神经内科医生都对头痛的认识并不够深入,常常可以见到神经性头痛.血管性 ...

  •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蕉积医生仔2018-05-10阅读 2.2万第一:太阳病思维导图 ⒈太陽病辨證提綱證治:太陽病系外邪侵襲人體,正邪交爭於肌表,營衛功能失常所致,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辨證提綱 ...

  • 肿瘤思维导图48期 | 乳腺癌CSCO 2021诊疗指南

    作品为系列作品,后续会不断更新和发布, 请点击和关注上面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 本期制作人 肿瘤思维导图-乳腺癌 Tumor Mindmap -Breast Cancer 肿 瘤 思 维 导 图 ...

  • 肿瘤思维导图46期 | 恶性血液病CSCO 2020诊疗指南(六)

    本作品为系列作品,后续会不断更新和发布, 请点击和关注上面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 本期制作人 肿瘤思维导图-恶性血液病 Tumor Mindmap -Hematologic Malignan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