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刹车!手机无线充电竞赛或停止:在无线充电上,好好学学苹果
在充电这件事上,很多厂商跑错了方向。
手机快充还是被OPPO带火的,一句“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让无数用户知道了OPPO的VOOC闪充,随后智能手机基本标配了18W的快充。在近两三年的“停滞不前”后,小米9和vivo iQOO两款产品正式拉开了快充竞赛的序幕,30W的有线快充功率从此是标配,如今来看,最高快充功率的量产机型可达120W,可在15~20分钟左右充满电。
2020年,是快充普及的一年,60W是中高端产品的标配,120W是个别产品的绝活,30W则是入门水平。那么对于一部手机来说,120W是否是个终点,真的有必要继续研发更高功率的有线快充吗?我觉意义不大,60W就是一个很好的起止线。
除了有线快充,国产厂商们又把重心放在无线快充上,以最新款的小米11为例,其支持50W无线快充,更有传闻小米11 Pro版将会支持更高功率的快充。按照有线充电的发展趋势,将会有更多的产品支持50W以上的无线快充,50W绝对不会是无线充电功率的一个终点,更多的国产品牌将会在手机充电功率上做竞赛。
为什么我这里强调是国产品牌,因为三星和苹果对快充这件事兴趣不大,三星S21系列支持25W有线快充,从数值上看是国产手机千元机水平;iPhone更是难以入目,好不容易全系支持20W快充,还去掉了快充头,用户想要实现iPhone快充,成本有点高。
所以说在充电这件事上,国产品牌更有兴趣,同时在激烈的“竞赛”当中,相互促使成长。不过无线快充这件事,可能要被踩刹车了。
最近,工信部发布了一份《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注意,这是一份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生产、进口在国内销售、使用的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额定传输功率要求小于 50W。
也就是说,对于还没有发布的一大批旗舰机来说,无线充电功率最大卡在50W。在此之前,小米发布过尚未量产的 80W 无线秒充方案,OPPO也在去年发布过 65W AirVOOC 无线闪充方案。而市面上已经有了小米11、荣耀V40以及华为Mate 40系列等支持50W无线充电的产品。
也就是说,这个规定将会影响到很多产品,主要是国产旗舰手机。未来的旗舰机将不会再以快充为主要卖点,有线120W和无线50W将会是手机充电的终点。
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与其徒增功率,不如转变方向。国产手机快充迅速发展的这两年,手机充电功率上去了,但是配件市场没有跟得上,各家的协议和越来越贵的配件,让用户在体验了更快充电的同时,也付出了更多的成本。
而无线充电,不仅仅是强调在速度上,如果让无线充电体验更好,也是手机厂商需要做的事。在这一点上,苹果就做的不错。
在iPhone 12上,苹果为其增加了一项新的升级:MagSafe,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磁吸功能。相较于传统的无线充电,iPhone 12 MagSafe磁吸充电功率更高,而且靠近即可吸附,解决了传统无线充电线圈不易对齐的问题。
如果你体验过无线充电,那么你一定会有这种感受:手机明明放在无线充电器上了,但是没有充电。这是因为无线充电器的面积大,而手机线圈没有和无线充电器充电区域对齐导致充电失败。对于这个问题,安卓厂商拿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立式无线充,立式充电确定手机位置,从而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立式无线充基本和手机配套使用,需要单独购买,二三百一个属于正常价格(手机品牌出品且支持快充协议)。
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小米推出的追踪式无线充,用几秒时间定位到产品位置,然后进行充电,不过这种方案成本较高,以小米这款20W无线充产品为例,售价499元,
苹果则是推出了MagSafe方案,通过磁吸的方式定位,在安卓厂商做快充功率竞赛的同时悄悄打造了一个更为完善的MagSafe配件市场,充分发挥了无线充电和磁吸的优势。
无线充电让产品设计更为简洁,没有多余的线材;磁吸则更为科幻,而且有着很深的创新潜力,比如苹果官网在售的这款三合一充电器,可以给全家桶充电,在设计和造型上都比较科幻。
除此之外,苹果还推出了一款折叠式的MagSafe充电器,可以同时给Apple Watch和iPhone充电,还可以折叠起来。
如今苹果的MagSafe配件市场越来越丰富,而且它们用通用的协议来服务用户,这是其他品牌所不能企及的。
MagSafe充电的优势在于15W的功率比之前的Qi无线充电提升了一倍,磁吸充电体验更方便。想要实现MagSafe充电只需要一枚MagSafe充电器即可,苹果官网售价为329元,这里我更建议入手第三方的,价格更实惠。
比如我一直在用的WOSR这款,同样支持15W快充+充电动画,品控做得很好,磁体磁力强,即使用手拿住线材手机也不会掉落。关键是价格只要官方版本的1/3,还赠送一枚快充头。
而国产品牌方面,产品线太长,无线快充多在旗舰机之上,加上每一代旗舰机功率升级进步明显,这就导致了很多配件只适应于一款或者两款产品,用户选择少,价格也不便宜。或许国产厂商应该和苹果学习一下,在无线充电体验上做文章,不仅仅追求更高的充电功率。
就像小米推出的隔空充电,这才是无线充电的未来方向之一。如何把充电器做的更小,把成本降低,如何让无线充电普及来代替有线充电,这才是手机厂商们现在需要思考铺垫的。毕竟在智能手机取消充电口那一天到来之时,如果配件市场跟不上,那么产品节奏也会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