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超发之谜:钱都去哪儿了?

最近,货币政策逐步偏向宽松,货币超发问题便成为学界和媒体所关心的话题。近日,中国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演讲时说,货币超发是资产泡沫化的主要因素,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大幅缩水,对外贬值对内通胀压力加大。

那么,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问题呢?早在2008年时,中国的M2总规模只有47.5万亿元,而如今我国M2的总规模高达172万多亿。10年间M2的规模翻了近4倍。

现如今,我国的M2规模相当于美国、欧洲的两倍,日本的三倍。面中国M2总规模已经相当于这三大经济体的M2总量的70%,这么高的M2主要是由: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银行的信贷扩张。

事实上,中国M2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二个:一方面,中国经济维持较高增长率,离不开宽松货币政策,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基建投资)。

而通过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肯定会消耗掉大量货币。不像欧美等发达国家,它们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民间消费和投资,当然就不需要消耗掉大量的信贷资金,以及过多的M2。

另一方面,只要中国经济增速稍有回落,央行的货币政策马上倾向宽松,而到了下面银行更是信贷大跃进。而不是想着要调整经济结构,来稳定经济增速,降低M2的增长率。

应该说,货币超发在短期内对经济拉动作用很明显,但从长期来看是遗害无穷。2008年,我国为了应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宣布了4万亿投资计划和10万亿天量信贷。但结果是产能过剩问题更恶化、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

面对中国拥有这么高的M2规模,也有学者指出,货币超发是使得资产泡沫化的主要因素,也使人民币对外贬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对内的通胀率好像并不是很明显。

也就是说,央行货币超发,对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却相对有限。近年来,我国的CPI一直维持在2%左右波动,远低于3%的警报位。显然,超发的货币并没有大量流向商品领域,那么,我国央行货币超发的资金究竟去哪儿了呢?

首先,超发的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前几天发生了钱荒,说明国内金融体系的钱比较紧,后来央行通过MLF释放了数千亿资金,向金融体系注入了流动性,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降了。

我们平时买的货币基金,主要是以更高的利率,把钱借给了需要资金的金融机构。而超发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造成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再者,超发的货币都跑到了房地产领域,房价这10年来涨了好几倍,就是货币超发造成的。如果没有低利率、高杠杆,单凭居民的购买能力,房价是炒不上天的。

今年1-7月份,我国新增信贷资金就超过10万多亿,而其中有近四成贷款流向了房地产业,因开发贷受到银行限制,所以信贷资金主要用于个人房贷业务。这么多资金跑到房地产领域,房价当然会涨。

再次,超发的货币都跑到了基础建设领域。因为基建领域对资金消耗量很大,而且对国内经济也起到了托底的作用。这么多资金流入基建领域,照理应该引发建材价格上涨,但是前几年产能过剩,价格涨不上去。

而近些年,去产能过剩卓有成效,过剩的产能都已被淘汰掉了。同时,基建的营建成本也在上涨。不过,建材价格上涨,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并不太大,而且建材价格占CPI比重较轻,并不能在CPI中明显反映出来。

最后,超发的货币跑到了农产品市场和股市中,农产品市场前几年大蒜、生姜、香葱、绿豆都轮番上涨,这都是被游资推上去的。还有就是股市,现在股市没有赚钱效应,外围资金不敢进来,但是过去股市不错的时候,大量信贷资金流向股市,股价炒上了天,不过涨得迅猛,跌得也很快。

尽管,我国的M2增速已放缓至9%以下,与高峰时期的26%相比已回落不少,但毕竟M2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72万亿规模,这也意味着我国政府、居民、企业都在加杠杆,再继续加杠杆的空间有限。

之所以没有对国内物价产生明显影响,是因为除基建投资之外,多数超发货币都跑到了虚拟经济领域。也就是说,虚拟经济畸型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而非启动民间消费所造成的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