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治疗缺乳验案一则 -- 马氏妇科
黄素珍
初诊:2018年8月21日。杨某,28岁。因“盗汗1月余,产后乳汁不足”就诊。
患者于2018年7月12日顺产一婴后出现盗汗,衣服湿透,一晚上需更换4件,畏寒,手脚冰冷,乳汁不足,每日乳汁总量约180ml,腰痛,畏风,吹风后巅顶易痛。现鼻塞,微咳。胃纳差,进食欲呕吐,夜寐差,大便便秘,3天一次,小便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缺乳(气血虚弱)。
治则:疏通经络,益气生津,生乳。
方药:葛根汤加生脉散加味。
葛根20g 炙麻黄6g 桂枝6g 炒白芍6g 麦冬10g 党参15g 炙甘草6g 浮小麦30g 羊乳30g 南五味子5g 生姜3片 大枣3枚,7剂。
二诊:8月28日。乳汁增加一倍,出汗减少,鼻塞咳嗽已除。
方药:中药守上方,葛根加至30g,加牡蛎20g,7剂。
按语:缺乳的主要病机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洛不畅。常见病因有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诸病源候论》即列有“产后乳无汁候”,认为其病因系“既产则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使然。《伤寒附翼》: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羊乳益气养阴,通乳;麻黄、桂枝疏散风寒,解表;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党参补中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清肺生津;五味子酸温,敛阴止汗,生津止渴;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浮小麦、牡蛎除虚热,止汗,收敛固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