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痈是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有“内痈”“外痈”之分,本节介绍的是外痈。其特点为所患浮浅,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多在9~12厘米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化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陷证。发病原因,或外感六淫,或过食膏粱厚味,或皮肤受损感受外界毒邪等,导致气血运行失常,邪热阻于皮肉之间,聚而成形发为痈。本病应与疖、脂肪瘤继发感染、有头疽及发等证相鉴别。
痈有的属现代医学浅表脓肿,如胁痈、臂痈;有的属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如颈痈,腋痈、肘痈。另有脐痈,则发病特殊。因以上各痈发病部位不同,又各具特性,故于本条之后另行分别叙述。
【辨证治疗】
1.毒热互结,气滞血瘀(初期)
临床表现:初起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皮薄光软无头,迅速结块,表皮嫩红,少数病例皮色不变,到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轻者无全身症状,经治疗后(外治即可),肿退痛减,变软而消散;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洪数等症。
立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方: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度方》)。
加减:无表证者,去防风;红肿范围大,加公英、地丁、丹皮:纳差,去白芷,制乳香、制没药·加炒白术;便秘加生大黄、厚朴。
2.毒热炽盛(成脓期)
临床表现:化脓之际,肿势逐渐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按之有波动感为内脓已成,多伴有发热持续不退等全身症状。
立法:托里透脓,外泄毒热。
主方: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
加减:对于结块不消亦不成脓,且体温不甚高者,加鹿角霜、白芥子、丝瓜络,银花,去白芷。
3.气血两虚(溃后期)
临床表现: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全身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乏力,纳差,舌谈,脉细弱等。
立法:补益气血。
主方:八珍汤(《正体类要))。
加减:气虚偏重,加大补气药物用量;血虚偏重,加大补血药物用量。
【其它疗法】
1.初起: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或蒜硝糊外敷。
2.成脓:应以刀代药,切开排脓,切开时,一要注意刀口方向,要有利引流;二是刀口必须够大,引流一定要畅通。
3.溃后:初溃因脓液较多,腐肉未全脱,可用八二丹,以药捻蘸药插入疮口,触底后退出少许,使露出部分向下,以利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
4.收口:脓腐已尽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外敷。
5.脓出不畅:如系切口过小,应扩大创口,如因袋脓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
【文献参考】
盖以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其中即有互变,十中不过一二,(《疡科心得集》).
【调护、禁忌】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及皮肤抵抗力。
2.外敷药范围应比红肿范围略大,肿疡宜厚;溃病略薄;箍围药注意湿度;掺药应撒布均匀。
3.保持疮口周围皮肤滑洁,溃脓后敷料滲湿即换,以防发生湿疮。
4.高热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5.疮面忌挤压,痈患在四肢者,应注意抬高患肢。
6.忌食辛辣、荤腥发物,饮食宜清淡。
【西医诊断参考】
浅表脓肿:
局部红肿热痛,机能障碍,患处软,有波动感。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等。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常继发于其它感染病址,多见于颈部、腋窝及腹股沟部。受累淋巴结肿大,疼痛,可有皮肤潮红,发热,压痛,形成脓肿后局部变软,有波动感。重者可有发热,纳差等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