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亮历」【星之奇旅咨询师专栏】Color:陪孩子写作业的正确方式
陪孩子写作业的正确方式
作者:Color 责任编辑:碗
排版:PandaYung 图:来自网络
记得湖南卫视综艺节目《放学后》里有位妈妈,说陪孩子写作业的感觉,就是扛着炸药包要上战场了。这位妈妈描述的状态正是千万个家庭在放学后的生活缩影。
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轻则鸡飞狗跳,重则气进医院的新闻比比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父亲,竟然把自己双手绑在身后。
这一举动背后我看到了爸爸心里的纠结:一方面有点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另一方面又因为情绪失控动手打孩子而自责不已,但这样的“战场”每天都要面对,只好出此下策。
去年疫情期间,我一个学生家长发消息问我什么时候能开学,说都高中的孩子了,写作业要监督,学过的还是不会,气的她血压飙升,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可见,不管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写作业问题都是大多数父母的一块儿心病。这次来找我咨询的父母,就是饱陪写作业的折磨,却又无计可施。我们聊的很多也很深入,我试图在这篇文章里,捋出孩子们的一些共性的问题,给出一些方法,希望能帮到父母们。
误区一:健忘的父母们,忘记了我们都曾经是小孩
因为健忘,父母们不记得自己在孩子这么大的时候能力有限,一味地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其中不乏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因为健忘,父母们忘了自己曾经多么渴望父母的肯定和信任。
1.父母眼中孩子的”问题“行为:孩子写作业太磨蹭
想必很多父母都和我的案主有过相同的困惑:孩子写作业过程需要父母不断催促,写作业超级慢,本来15分钟能搞定的作业,每次都要折腾一两个小时;由于孩子书写不够美观还报了校外书法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计算题老出错。
2.引发问题的原因: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过高
说实话,当我听这对父母告诉我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有真心挺心疼这个孩子的,因为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手部小肌肉群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手部肌肉协调能力有限。所以写字慢、书写不美观是正常的。而父母完全不知道孩子的发育特点,一味督促会让孩子很焦虑,孩子在担心、焦虑、紧张的状态下,可不效率低下么?
况且,这位妈妈所说的15分钟能写完的作业,是以自己的能力来衡量15分钟,并没有考虑孩子的能力。所以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信息不对等的基调,孩子再怎么快也不可能满足妈妈的心理期待。
在我询问之后,个案告诉我:孩子大班后半学期刚好赶上疫情,所以几乎没有去学校。所以孩子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有断层,无论是练习握笔还是数学计算,都没能在入小学之前做好铺垫,所以对于一个刚刚幼升小的孩子来说,也是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过度的阶段,很难达到父母对孩子作业的期待 —— 书写工整、准确率高、速度快。这三个要求对于初高中生来说,做到都实属不易,何况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
3.建议
1)给予信任,耐心陪伴
我曾经看过一个名为"世上唯一的问卷"的小视频。
视频之初主办方邀请很多父母填写一个问卷,节目组让父母们回想学生时期,最讨厌哪些事。这些问题几乎都是父母要求我...父母阻止我...父母担心我...。
对于父母曾经的不接纳和不信任,很多家长都略带心酸地表示“几乎每一项都要打勾”。
填完问卷,节目组让父母们谈谈自己不被信任的经历。这些父母瞬间被这个问题带回到童年的情绪中,对着镜头一边讲抒自己童年的遭遇,一边回忆着自己曾经绞尽脑汁地各种应对之法。言语间尽是无奈和委屈。在父母们讲完自己的经历之后,又被问及“你也对孩子这样做过吗?”
这些父母们面露尴尬愣了几秒钟,随后他们被告知,他们刚才填过的这份问卷自己的孩子也填过。当父母看到孩子的问卷之后,个个瞠目结舌。他们惊讶地发现,孩子填写的结果和自己的惊人相似。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变成了自己父母当年的样子 —— 限制孩子、不信任孩子。
我们是健忘的,忘记了自己小时候多么需要父母的肯定和相信;我们又是记忆力惊人的,原生家庭植入潜意识里的教养方式,又原原本本地用在了下一代身上。
这部短片最让我不禁流泪的是最后一个部分:孩子写给父母的心里话,那些曾经点亮过他们生命瞬间的鼓励和赞美。
妈妈,我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得很好,你说“很棒,下次继续努力”,这句话给了我对数学的信心,也希望往数学的科目上发展。
爸爸,你曾经在我小学的时候,说我很会骑自行车,这让我以后也很爱骑自行车。我希望这是我一个很重要的兴趣。
妈妈,谢谢你照顾我这十二年,还记得你在我英语演讲前,给我肯定,让我有自信。
短片里的父母们,对孩子所有的限制和催促;指责和批评并没有成为孩子更努力上进的动力,相反,都转化成了孩子的消极情绪——要么觉得父母碎碎念很烦,要么开始怀疑自己很差劲,要么变得不自信。而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会成为孩子心底的一抹亮光,让孩子自内而外有着不竭的动力。
那么怎么样去鼓励孩子呢?最有效的鼓励方式就是表扬 + 原因。表扬的意义所在,就是让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永远看到希望,体验到愉悦;而这里的“原因”会让孩子不但了解自己哪里做的好,更能知道这么做的意义所在。这个意义本身会让孩子从学习上收获价值感。
2)找到问题的根源,为孩子搭建脚手架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只是,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是的,我们曾经都是孩子,只是我们太健忘了。忘了我们那刚开始握笔时的笨拙;忘了我们我们我们错了很多次才学会加减乘除;忘了我们曾经最怕父母的失望和数落......
辅导作业时,父母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会啊!" "你再想想,好好想想。”甚至会上升到人身攻击“我怎么生出这么笨的你啊~”为什么父母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孩子却一头雾水呢?
这就好比父母站在十楼,孩子站在一楼。父母指着远处说,那里有一片森林,风景真不错。孩子看不见,父母耐心地指了四五遍,孩子还是摇头,这个时候父母收起手指,递给孩子一个望远镜,孩子还是看不见。这时候父母轻则开始火冒三丈,重则攻击孩子——“明明那么大一片森林,你难道视力有问题吗?”
其实,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方法。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回到一楼,和孩子站在一起,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为什么孩子看不到风景,然后给孩子一层一层地搭建台阶,带着孩子和自己一起走到十楼,孩子自然能看到那片美丽的风景。
所以当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时候,父母们切忌催促和指责,应该多问自己“为什么孩子无做到?” 来找到孩子磨蹭背后的原因,好为孩子搭建脚手架,让孩子顺着搭好的台阶去“更上一层楼”。
比如:是否自己的要求太多已经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是否孩子有知识漏洞,需要补上来?是否孩子的计算练习不够,所以屡屡算错?当准确地找到原因,才有可能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我把不同阶段孩子最常见问题的原因总结了一下,仅供参考。
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低年级学生
因为手部小肌肉发育不健全,所以写字慢,不美观。解决办法:可以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给孩子准备一些剪纸、折纸、填色图画,穿珠子,夹豆子等,让孩子在做手工的过程中锻炼手部肌肉,循序渐进为握笔写字做好准备。不揠苗助长,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小学阶段
孩子的思维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健全,所以需要借助具体实物来帮助孩子理解。所以做计算题的时候可以借助木棒,实物来多加练习帮助孩子理解。
初中阶段
孩子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可以多给孩子看推理小说,侦探小说之类的读物,来帮助孩子提升思维能力。
总之,虽然每个孩子的卡点不一样,但只要父母有同理心,把自己降低到和孩子一样的高度,设身处地看到孩子做作业磨蹭的本质问题;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把自己定位成孩子的帮助者,支持者,孩子就会逐渐在学习中体验到付出之后取得的点滴进步的喜悦感。
误区二:不关注孩子的情绪需求
1.父母眼中孩子的”问题“行为:孩子写作业时畏难,和父母顶嘴
来咨询的这对父母说,孩子遇到难题就想退缩,情绪很大,现在才上一年级竟然开始和跟父母顶嘴反抗。
2.引发问题的原因:父母没有营造出愉悦和有成就感的学习氛围
我和父母的交流中,看得出父母不仅对孩子书写速度、书写美观度有要求,还对准确率期待很大。孩子写得慢,父母催;写完了父母会擦掉自己不满意的让孩子重写。所以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被父母纠错,评判,给出不满意的反馈。久而久之孩子担心面对父母的指责,怕出错就开始畏难。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辅导孩子写作业总会令人抓狂,父母觉得很简单的题,讲了很多遍怎么还是不会。于是家长开始恼怒,开始崩溃。
但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对于家长的不满意和指责孩子同样很煎熬。我们总是认为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烦恼都源于孩子,但家长们是否想过,是我们的方式不对。
还记得《少年说》中一位正读4年级小女孩的一句话触动人心,她说:"妈妈,你知道吗?每次我写作业时,我就非常紧张以及害怕,根本没心思写作业。"
3.建议:让孩子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视觉悬崖”的实验。实验表明,当婴儿爬到“悬崖”边迟疑要不要继续前进的时候,如果对面的妈妈微笑、鼓励孩子,那孩子就会安心地爬到母亲身边。相反,如果对面的妈妈表情严肃,面露担心,孩子就会停滞不前。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最在意的永远都是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你可曾记得孩子第一次摔倒的时候,先是扭头看父母;孩子打碎了家里的玻璃杯,也会先察言观色看看父母的反应;甚至孩子做作业遇到难题时,孩子考试考砸了也会根据父母的反应见机行事。
而在每一次孩子的目光投向父母的时候,父母的接纳和肯定,会给孩子莫大的动力。但父母的指责和批评则会让孩子手足无措和不自信。
所以,一方面,面对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父母的反应是积极鼓励还是消极指责,这会很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所以父母的积极回应非常关键;另一方面,建议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多过高的要求,这样会让自己和孩子双双陷入挫败感之中。而父母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状态。
相反,给孩子明确清晰地要求,且根据孩子的能力,最好一次只给一两个目标。当孩子达到要求时要及时给予孩子正向反馈。比如这对父母,可以在第一个月明确要求孩子提高准确率,当孩子正确率提高的时候,给孩子肯定和鼓励。当准确率稳定了之后再提出书写美观的要求,以此类推。这个方法里最重要的就是当孩子做到了,一定要给孩子大大的拥抱和赞美。让孩子从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
误区三:替孩子做选择
1.父母眼中孩子的“问题”行为:孩子不够专注
来咨询的这位妈妈告诉我,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同老师的反馈,说孩子上课的时候不够专注,好几科的学习成绩已经明显下滑,而孩子才一年级,不敢想象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
当我问父母:孩子有没有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很专注?父母说孩子在乐高课上特别专注,经常被老师夸赞。而且每次上课非常积极。后来还从父母这里了解到,孩子报的所有课外班,只有乐高课是孩子自己选择的。
当我追问孩子有没有自主玩耍的时间?妈妈说,偶尔周末有空的时候,她和孩子爸爸会陪孩子吃个大餐或者逛会儿公园。很少有和小伙伴儿玩的机会,因为所有孩子都上各种辅导班,即使自己孩子有空也没有小伙伴跟他玩儿。
2.原因分析
小学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提升,有自己的想法,通过一次次做自己的过程,来验证”我是可以的“。而由于妈妈安排和督促,孩子没有机会按自己的意愿做选择,更没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做自己”的需求被压抑,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自己是在“为父母”学习,就会抱着完成任务,心不在焉的心态来学习。
3.建议: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和孩子建立合作关系
我很喜欢纪伯伦的一首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这首诗里勾勒出了最美好的亲子关系:
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父母做一个园丁,来培育孩子这颗幼苗。为了幼苗更好的成长,园丁可以在ta干涸的时候来浇点水;在ta需要养分的时候施点肥;在ta成长滞后的时候来除除草。永远是一个守望者和助力者的角色。但对待“幼苗“这个独立的个体,园丁绝不去扰乱ta的成长周期,更不要一厢情愿地期待一颗百合的种子结出玫瑰花。
来咨询的这位家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做了“最好”的安排,但却扰乱了孩子本来的步调,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无异于揠苗助长。
为他选择,不如给他选项;给他选项不如跟他合作。
那么问题又来了,怎么去合作呢?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想让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再单方面地提要求,而是,父母先满足孩子的一个需求,再请孩子答应父母一个要求。牢记这句话,就掌握了最基础的合作基调。
举个例子:18年年初曾经有一个新闻,一个中学生早恋,父母不同意,她宁可撒谎也要跟男朋友见面。父母担心孩子安全,拼命阻止。产生亲子冲突,矛盾激化后孩子被父亲打到骨折,曾一度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父母是爱之切,但方式无疑是不对的。在父母看来,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竟然敢撒谎,越来越没底线了。如果用我刚才说到的合作的方式来改写一下父母的态度会是怎样呢?也许父母可以说:你要见他,跟我们说一声就行,但你九点之前回家,让我们放心。
这样处理的背后是孩子被理解和被尊重:父母知道孩子需要自由,父母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同时父母也有一个需求,就是需要确保孩子安全。所以孩子要按时回家,这种说法就更可能实现合作。
然而,这对来找我咨询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问题,但并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是要有自主感、要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父母的需求则是孩子在学习上更加用心。那么父母和孩子合作,共同制定日程安排,加入孩子想做的事,当孩子的需求被满足,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有了自主感的成功体验之后,一方面成功的体验和信心会迁移到做其他事情上(即使是对自己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另一方面孩子在心理情绪上也会有一个好的状态。
建立合作关系的精髓就是:
第一,我理解并接纳你的需求是合理的;第二,我告诉你我有什么需求;第三,我们互相满足,实现共赢。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父母们太容易把自己的需要当成孩子的需要了。不然也不会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了。
其实,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都只是一个结果的呈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看到问题的本质。而最难的也是看到这些本质,所以解读的意义就在于,解读师帮妈妈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也只有父母做出改变,去看见并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变化也能真正发生了。
孩子的每个问题,必然有一个让其得逞的家庭关系,父母愿意为了孩子来咨询,来学习,来改变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星之奇旅能量咨询师Color的打赏码
感恩你的打赏
遇见玛雅会幸福
所有文字均为原创 星之奇旅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得转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