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的是影子,还是自己?——学习心理学有什么用?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坚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10年有余,回顾整个学习的历程,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由模糊到逐步清晰,再模糊、再清晰……不断的循回往复,充满了惊喜和挑战,作为一个个体,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停止过,活出自我是每个人不懈的追求,怎么样才能活出自我,我们真的就能活出自我吗?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
故事的背景是封建社会的贵族为避免意外的伤害和刺杀,纷纷培养自己的替身,被称为“影子”。
顾名思义,影子没有自己的名字、也没有身份、甚至连自己的出身也被隐藏。由于是替身,平时是不能露面的,即使平时的训练也是秘密进行,训练的目的只有一个,模仿真身。
“影子”大多命运悲惨,除了残酷的训练外,还被要求必须忠诚于自己的真身,一旦被识破或者完成替身任务后随时还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剧情是沛国的大都督由于打仗受伤而体形外貌大变,由于身份地位在国家的重要性以及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启用了自己从小就秘密训练的替身“境州”。
境州本是沛国之城,被别国强占,大都督为收回境州,就把他的“影子”起名为“境州”,让“影子”替他完成收复境州城的重大任务,并伺机实现当沛王的目的。
而大都督的计划被沛王识破,一个是大都督,一个是沛王,一个在夺王位,一个在保卫自己的王位,在相互的斗争中而两败俱伤。
最后,“影子”取而代之。
看完电影之后,似乎意犹未尽,电影在告诉我们什么?
不同的想法翻江倒海般的涌现,冲击着我的大脑,令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是啊,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而这个影子从来没有受到我们的重视。
因为,它就是我的,没有我,哪来的影子?
这是大部分人的认知,都会认为我就是我,我是我的主体,我是我的真身,我是真实生活的体验者,我不会做任何人的影子。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真的可以做到真实的自己,而不去做任何人的影子吗?
试问一下,在父母面前你是完全真实的吗?
在朋友面前你是完全真实的吗?
在同事面前你是完全真实的吗?
在家庭生活里你是完全真实的吗?
当我们认真的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好像都是否定的。
那我们在什么时候才能真实的面对自己呢?可能是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吧。
人是群居动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建立好的关系,有时会真实、有时会迎合、有时甚至会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或集体。
有时为了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还要压抑自己的需求,时间长了,我们就形成了自己的应对方法,来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被称之为“防御”。
这种防御使我们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使我们穿上了厚厚的铠甲来包裹着真实的自我。
01
我们是社会文化的影子
每个人从出生到衰老的过程,就是终生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是受所在社会主流文化影响的。
做为一名女性,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性别规范和男性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规训一直在告诉我们女性应该怎么做,男性应该怎么做,社会对男女的行为有着两套完全不同的规范和评价体系。
比如:坐姿的要求。
在公开场合,女人的坐姿要双腿并拢,上身挺直,腿呈45度倾斜;而男性的坐姿相对则比较开放,双腿打开,非常有气势。
如果平常女同胞们像男同胞们这样坐,你妈妈会怎么说?你身边的朋友们会怎么说?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在坐姿上。
女性的情绪表达与男性也有差异。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只老鼠跑过,男生如果因为害怕躲到女孩子身后,大家怎么看?
反过来如果女生说:“老鼠!我踩死它!”女孩子的男朋友会有什么感觉?
女生跟男生一起出门,看到一只猫,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要说:“哇!好可爱的猫猫啊!”——以显示我们特-别-有-爱-心。
我们必须按照严格的要求来做“男人”和做“女人”。这是性别规范的要求,有时会发展为歧视。
更严重的是在就业领域,即使女生成绩很好,在就业市场仍然会面临性别歧视。
甚至在创投界,有一些投资大佬说,我就不给那些女性创业者投资。
在职业的升迁上:男性面临的玻璃电梯;而女性面临的却是玻璃天花板。
无论男女,每个人一出生就和其他人之间存在无数的差异,有很多很多的不同。
其实,两性之间的差异远远小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可是这个世界却一分为二地把男性都往那个方向推,女性都往另外一个方向推。这是文化建构的结果。
我们就成了社会文化塑造的影子。那些不符合主流的价值判断就形成了性别歧视。
我们出生后,就因自己的生理性别的不同,要被明显地培养成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
男性要勇敢、坚强、伟岸、有力,不可以随便表露害怕等脆弱情绪,否则就不是男子汉;
女性要温柔、细腻、体贴、可爱,应该随时表现出被保护的柔弱性,否则就不是好女人。
因此,男人普遍性地压抑着自己的各种情绪,所以同龄的老年人,男性往往早死;女性普遍性地压抑着自己的内在力量,放弃了自己的诸多权利,甚至活得没有自我。
不管男性还是女性,社会角色形成后,我们的真实状态会被角色所限制,一旦超出这些限制,就会被文化所鄙视、贬低、谴责和惩罚。而且文化这东西,是不跟你讲什么道理的。
但心理学允许大家讲道理,因此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生活中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并不是天生这样的,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被人为塑造的结果,所谓“文化的建构”。
文化的建构,是个很厉害的东西。
人除了有适应社会的任务之外,还有依附社会的需要。
如果你不和社会所要求的保持一致,在你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的时候,是很危险的。
因为你会被人群所排斥、所抵制、所嘲讽、所疏离、所拒绝。在任何时候,“另类”角色的社会处境,都是非常无助和悲惨的。
在我们还很弱小的时候,我们必须按照别人的要求而生长:长成父母希望的样子;长成别人可以接受的样子;甚至还要长成别人喜欢的样子;
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生存、生活、成长、发展的资源,我们才能活下去。
在我们长大以后,在习以为常的情况下,也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所以,角色逐渐就会固化,进而可能会僵化,也可能极化。
所谓僵化,指的是除了年龄的增长带来的逐渐变老之外,一个人从青年期开始,到40岁前定型,之后的几十年如一日,在外在形象、言行举止、性格特征、思想学识、思维水平、社会认知程度、职业角色等方面没有太多变化。
这是一种一眼就能看到死的生活状态。有些文笔犀利的作家形容为“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所谓极化指的是在某些方面死心塌地的按照外在的要求行事和生活,丝毫不敢逾越,完全按照外在的看法和价值评判而活;除了社会多数人推崇的东西,没有什么个人特色;极端化地与社会趋同,缺乏变化与革新;思想认识上非常极端,容不下与自己不同的声音;心理自由度低,新的社会环境适应性差,被称为“过度社会化”。
这样的人思维偏激,性格偏执,心胸狭隘,包容性差,不够灵活,爱较真,死脑筋,过于保守。这些人最经常的表现是:对新出现的东西,不管好坏,一律看不惯。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在早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外界的要求行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早期适应和发展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有个人的看法,或不可以有不同的活法。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影子,但不能只活成影子。
02
我们是家庭的影子
我们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家庭的影子,但这也会成为我们“活出自己”的阻碍。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例子来证明,父母一直在阻碍孩子做他自己。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有一个心理学专家说:当你替孩子的人生做选择的时候,你是非常自私的。就相当于你在享受孩子他们的人生乐趣,你剥夺了他们的人生乐趣。也就是说,你自己过了两重人生,而且让你的孩子简直就没有活过。
比如,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很多家长来找我咨询孩子报志愿的事情,连续七八年的时间,每年如此。
报志愿对孩子来说,对整个家庭来说也算是一个大事、一个转折点。它决定了孩子的就业方向。
我辅导孩子报志愿的问题共有四个步聚:
1. 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环境?
室内的?室外的?是喜欢和人打交道还是喜欢和计算机打交道?你是喜欢坐办公室还是喜欢到处跑?
2. 根据你喜欢的工作环境来选择你的职业。
比如:你喜欢跑销售,你就可以选择保险、市场销售、营销类的职业。
3. 你的性格是什么样的?适合这样的职业吗?
比如:一个活泼性格的孩子,就适合从事和人打交道的销售、营销、售后服务、客服等工作。
一个内向的孩子,他的强项是喜欢专注的干一件事,但同时不善于表达,不喜欢人际交往。他们就适合搞科研、IT行业、计算机类、工程师等职业。
4. 是否了解每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在这些主干课程中,有没有你特别不感兴趣的课程?
如果有,你最好不要选这个专业。你看见就烦就不想学,那在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都会处在厌烦之中。大学就荒废了。
在报志愿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卡在前2个步骤:
“我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工作”“我更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专业”“我爸我妈说……”“我老师说……”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立场。
我感觉非常痛心:干什么事情自己最舒服、最享受,是只有自己才能体验到的,父母老师怎么可以代替你体验到?
但同时也有我非常喜欢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有4、5个孩子,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要上什么学?从事什么职业?任凭父母怎么说,他就是选这个专业,非常坚决。
但父母却苦口婆心的让我去劝说孩子,让孩子去报父母喜欢的专业和学校。说什么孩子选的专业不好就业,说什么这个学校离家太远。
好就业不好就业,热门不热门都是不确定的。现在热门,毕业以后说不定市场就饱和了,不一定热门。我始终坚信,兴趣是最大的热门。
父母容易把这个不确定的因素当成自己真实的焦虑,而且为了降低这种焦虑,就让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这是自私的想法,也是不负责的行为。
很多父母自己也没有活出自我,没有活出自己一个丰满的人生,老想着去规划、控制孩子的人生。
就这样,一代代人成为了家庭的影子,挣扎着在这个世界上飘摇。
03
我们有可能被“影子”杀死
电影中是“影子”杀死真身,取而代之。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的盔甲太厚,这个盔甲使我们无法看清真实的自己,认为影子就是我们自己,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被“影子”所控制,甚至会被它杀死。
如果一个人过于认同社会文化对自己的影响,而家庭成员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按照主流文化的标准来要求的话,过于认同就会出现所谓的“空心病”。
空心病的表现和抑郁症的表现有点像,都是情绪低落、生活意志下降,但用治疗抑郁症的各种方法却没有效果。
表面上看,这些人有高学历、有体面的工作、有较高的收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成功了”,是被社会“被成功”了。
是按照社会的标准要求下成长的,到头来却发现这些高学历、好工作、高收入没有使自己有幸福感,所以就会出现“空心病”的状态。
就像一个影子活在这个世上。这是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痛。
04
如何活出自我?
这似乎是一个未解之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不断探索的问题,这种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点线索。
它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就是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我根据我的自由意志做了我的选择,这个时候,我才能成为我自己。
而且当我这样做选择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我是自由的。
当你感觉到自由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我存在这个世界上。
你感觉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吗?
你感到自己的存在是你自由的选择吗?
当你的年龄从30岁向40岁移动时,为了避免出点啥事,你需要问问自己:
我是谁?
我是什么样的?
我想要什么?
我如何活成想要的样子?
……
如果实在想不出来,但还想搞明白,可以选择在壹心理做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
如此,或可避免你弄丢了自己,活成了“影子”,或被“影子”所杀。
你活的,是影子,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