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冯太后没杀儿子献文帝的证据

千古奇冤!冯太后没杀儿子献文帝的证据

冯太后,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亲自主持颁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社会带来重大的变化。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尊为皇太后。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据《魏书·天象志》说:“六月暴崩,实为鸠毒之祸”献文帝暴崩,时人称冯太后毒杀。

那我们讲冯太后没杀儿子献文帝的证据有哪些呢?

证据一:冯太后没有政治野心所以就没有必要杀自己儿子

据《魏书》记,公元469年,拓跋宏被立为太子,冯太后躬亲抚养孙子,“是后罢令,不听政事”还政于儿子献文帝。470年冯太后养的情人李奕被献文帝杀了,对冯太后打击极大,产生严重矛盾,冯太后也没有因为李奕事件将已经交还的权利拿回来。李奕事件后过了半年,献文帝因为一心向佛要把自己皇位让皇叔拓跋子推,冯太后就与大臣们阻止献文帝,让他不得不把皇位禅让给五岁太子拓跋宏,说明一旦出现不利于江山社稷之举时,冯太后仍然有威望影响朝政。如果冯太后有政治野心,她在献文帝杀了自己情人时,就再临朝称制,甚至不用出面,把献文帝排挤出朝廷。然而冯太后始终以江山社稷为重,让献文帝当太上皇,之后她都不干预朝政。

证据二: 献文帝一直握有实权

在皇权制度下,军权是一切权利的核心,《魏书·高祖纪》公元472年献文帝两次亲自率大军出征柔然。公元473年两次亲亲征讨伐南宋。公元474年南巡。公元475年大阅兵于北郊,总之献文帝亲自领导并参与重大军事活动,并牢牢把握军队和朝政,才能放心长外出,同时也说明献文帝并不认为冯太后会乘他外出时夺取朝廷最高权利。

证据三: 冯太后没有必要出此下下策

献文帝突然死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下献文帝死之前几天发生什么事?

《魏书·高祖纪》:“六月甲子,诏中外戒严,分京师现兵为三等,第一军出,遣第一兵,二等兵亦如此。”

公元476年,六月甲子日(7月13日)朝廷突然下诏将卫戍京师的军队分批调出,说明朝廷发现有人想发动针对自己的军事事变。这个皇帝诏书是谁下的呢?显然不是十岁先任皇帝拓跋宏,更不是献文帝要削弱自己的权利,与自己为难,肯定是冯太后。既然冯太后有从京师分三批撤出军队的力量,那么她就完全没有必要采取毒死献文帝这样的笨办法,她要毒死献文帝,悄悄进行就行,何必宣布戒严,劳师动众,令天下震惊。冯太后应该是发现了献文帝针对她兵变逼宫阴谋,否则其他人没有力量和胆量调动军队来谋害自己。献文帝做为太上皇行皇帝事,却通常以皇帝诏书形式诏告天下,公开发动兵变就有“矫诏”之嫌。在阴谋败露情况下,献文帝知道他这个太上皇肯定将被废掉,甚至被问罪,于是服毒自杀。公元476年,六月甲子日(7月20日)献文帝突然暴崩,年仅二十三岁。

如果献文帝被毒死,那么冯太后再一次临朝称制必定会受到很多大臣反对,特别是各地掌握重兵的拓跋家族成员抵制,但是冯太后临朝后政权巨变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大臣们和拓跋家族成员都毫无异议的接受了,说明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切重大错误是献文帝而不是冯太后,献文帝之死是兵变企图败露自杀,冯太后临朝称制是挽救拓跋氏政权,使国家保持稳定而不至于分裂或者陷入内战的唯一办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