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真子说名利----《养真集》(2-18)

又是端午假期,按正常的情况,应该写一些关于屈原的内容,才是应景。两年前,写过《屈原之心》和《屈原赋》,今年却没有任何灵感写得比过去更好。

……(此处略去两段)

有兴趣看这两篇文章的朋友可往前翻看2019年或2020年6月初的内容,大概都是端午前的时间上传的。其中《屈原赋》的音频已上传到喜马拉雅上“《道藏研究》”,远在上海的音频组正把本公众号的文章音频陆续上传,以帮助大家催眠。

今天整理读书笔记,看到《养真集》的一段,说的相对透彻,拷贝几小段过来分享一下。《养真集》一书,以前的文章中,我曾多次引用,也有过介绍。这是清代隐士养真子的一篇说真论道的随笔,字间文里,都有参透人生的超脱和沉静。养真子,是一位深悟儒释道三家精神内涵的高人。而白鬓老人王士端评点和序跋,就原文而言,更是锦上添花。

序跋,是统称,指对文章或作者的介绍。区别就是:序,写在文章前面,叫序;写在后面的,叫跋。

《养真集》序文说:“其书,由儒悟禅,就虚灵而养舍利;由禅证道,借般若而炼金丹。谈空则皆拈花面壁之真传,论道则无铅虎汞龙之假借。”这是对此书的高度评价,佛道双修的典范。

“衲子朝夕玩味,不须十卷《楞严》;羽客行住遵循,何用五千道德。蓦直行去,省多少云水三千,便可坐洞天十二。”这么说是很高深的境界,但我个人觉得,这都是对慧根灵性的极少数人而言,比如六祖慧能,能因一句“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悟。而对我们绝大部分众生而言,我还是更信奉神秀的渐修渐悟,以勤补拙。我相信学问上有方法,但没有捷径。功底就是功底,下了多少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时间会证明一切。

特别是读《道藏》,没什么捷径,不停地阅读、笔记、整理、反复复习,都是笨方法。如果有捷径,就是曾花了几年时间把目录记在心里,脑子里先有个框架,这在阅读和互参时方便很多。但记忆目录本身,就是笨方法。我并不推荐这一阅读方法,太费时间了。于是,我对《道藏》的目录进行了重新调整,是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的。大体分为:作为哲学的道;作为宗教的道;作为科学的道。用现代熟悉的学科分类方法来重新编排。这个工作已持续多年,目前已近尾声。

个别不太读书的人总是喜欢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句话不知害了多少年轻人不去读书,而把精力用于对人情世故的琢磨,做人猴精猴精的,世故练达。这在官场或混社会上可能吃得开,但做学问的人,还是简单、执着一些为方便法门。白鬓老人说“寻真不用白云观里,悟道无须黄鹤楼头”,倒是真有可能。所谓即心即佛,即心即道。但这里的“即心”,是出于对经典和真理的参悟,还是需要阅读基础和较高思考能力的。

今天分享几句养真子的名利观,与君共勉。道的虚无和实有,大抵如此吧。

名为造物之所深忌,利是人情之所必争。故名利杀人甚于戈矛,何也?戈矛杀人,人知避之,名利杀人,死而不悔。

杨子注:名,是有智慧的神灵所深深忌讳的;利,是普通大众所必然争夺的。所以,名利杀人要比刀枪还厉害,为什么呢?刀枪杀人,人们知道回避,而名利杀人,人们至死都不知道悔悟。有谁能看破了名利二字,便得人生大解脱。

有一个故事,说乾隆下江南,驻跸金山寺,俯视长江,只见万帆竞过,甚是壮观。他开口问道:“江中有船几许?”金山寺方丈微微一笑:“只有两条船。”乾隆问:“哪两条船?”方丈答:“一船为名,一船为利!”皇帝听了称赞其智慧。

司马迁似乎说的更简单: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 《货殖列传》)

而在重情的人看来,这个世界上最害人的东西,除了名利二字,还有情字。人们各种人世间所有的烦恼忧愁,皆因“名、利、情”三字所起。而世间最温暖和最悲伤的故事,都是围绕着“情”字展开的。名和利,是可以看破的。但是一个“情”字,是所有人都能不参透的人生魔障。哪怕是出家人。

有一首佛歌,讲佛的空念,其中一句是:

空了何时空 心念有种种

忘了何时忘 佛也念众生

佛戒欲,但有情,出家为僧,也念念不忘度众生。佛家称呼众生都是用“有情众生”,说万物就是“一切有情物”。

佛经中的颂词叫“偈语”,而在道文化中,被称为“道情”,就是古代的道士拿着渔鼓,一边走一边唱的韵律歌,起初叫“渔鼓词”,后有步虚词、青词等等称呼,统称为“道情”。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与道文化的底蕴有直接关系。只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同阶段,人们对“情”的理解有所不同。这个以前在《中国形而上》中可能提到过一点。话题太大,先不提。

古之有道者,多为佯狂,盖不欲人知也。今之人,但有寸长,而欲表暴于世者,陋矣!

杨子注:古代那些得道的高人,多是装疯卖傻、与世不合的模样,大概是不想让世人了解他们。而现代的人,但凡有一点点长处优点,就急欲向社会表现,搞得满世界都知道,真是鄙陋啊!

利之为物也,无德而使人亲,无火而使人热,无权而使人不惮其劳,无情而使人一刻不忘。使学道者见之而败德,使治世者见之而枉法。自古人心国法,多为利所害。天下有大害,藏于大利之中,而人不知,非不知也,为利所昏也。

杨子注:利,这个东西,没什么德性,但却能使人们无条件亲近它;利,不带火性,但却能使人热血沸腾;利,没有权力,却能使人为了它而不辞劳苦;利,最是无情,但却能使人们对它刻刻难忘。利,使修行的人一见到它就守不住道德底线;利,使治世的当权者为了它而贪赃枉法。自古人心不良和国法败坏,都是因为一个“利”字所害。天下那些大的祸害,就是藏在大的利益之中,而人们却不知道。其实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为利所昏昧的原因啊。

犯法之赃,犹犯病之食也。窃取时惟恐其不多,败露时惟恐其不少。大意:贪赃枉法所得的财物,

杨子注:违法窃取的赃物,就和导致疾病复发的过量饮食一样。窃取赃物时就怕不够多,到了事情败露时,又怕赃物太多了。(注:此句的译文非我个人之力,对于前半句的“犯病之食”,一时断片,卡住了。于是请教博学的教授,教授在“饮食”前面加了“过量”二字,瞬间通畅。对于经常注译养生书的人来说,应该很容易想到过量饮食致病这一常识,但就是没想起来啊。卡壳,断片,是不是老了?呵呵。记录一下某句话、某个词的翻译细节,让您知道每一篇文章的形成过程,或许就会多一些理解吧。)

一物也,何前后之异若斯也?利与害相随故也。设若见利时即思有害,而苟且之念必念可息矣。

君子积德,德能润身,亦能荣身。

小人积财,财能养身。亦能害身。

故财多者,忧患恐惧,欲去而不能。

杨子注:一件事物,为什么前后会有那么大差异呢?因为有利害因素相关的原因。假如我们一见到利,就想到它的坏处,那么所谓的苟且之念、侥幸心理也就可以稍微有些节制了。所谓“君子积德,小人积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德,能修润自身,也能让人身荣耀倍增,所以有修养的人更注重积德;财,可以滋养身体,也能祸害身体,所以没文化的人只会一味地积累财富而不注重德行的积累。而财多了,就会平添忧患恐惧之心,天天担惊受怕的,想扔也扔不掉。这是倒是可理解的,就算是想要捐赠,还要有一个收入合法来源的问题。挣得财富不易,想把财富快速减去,也不易。

养真子真是看透了一切,我仍是俗人。有时候倒是很想体验一下人生的这种不易和艰辛,想体会一下财富扔不出去的烦恼,却始终不能够啊。哈哈。

历史是一种沉淀。思想也是。表达思想的书籍亦是。

爱读古籍,成天沉在那些千年古籍中。时间久了,感觉自己的思维都成了古铜色,人也成了千年古董。其实,并不是独爱那些文绉繁赘的古文字,而是那些简约的古文所表达的思想,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似乎我们都热爱真理,但在喧嚣热闹的跑马场上如何判断真理,是一件相当的不易的事。于是我们追寻历史,从历史规律中去发现真理。

……(此处略去三段)

端午吉祥!愿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保持温敬和良知的品质,热爱真理。

照例,两首道情,与君分享:

《万缘都罢》

万缘都罢了性空,

般若冥冥在其中。

心空三界百虑消,

情断四方佛灯明。

生前生后皆无我,

行功打坐空费形。

此身假借有终日,

事事无为任自行。

尘缘了断终得悟,

空是色来色是空。

YZ.2018.4.24

《此心罗网》

枝头浓意春欲放,

身外闲情淡虚空;

悟道方知随缘过,

清静便无荣辱生。

也把假象当真相,

也将虚情作实情;

迷悟之间随境转,

坎离交合万物生。

自性光明道常在,

此心不在罗网中;

修至此境非易事,

练就真身不俗同。

Yz 2018.4.16

杨子 2021.6.12  于厦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