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史诏墓墓前的这件石椅,是1993年秋在进行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①,由于它在我国家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复原。
史诏(1057~1103年)是南宋丞相史浩(1106~1194年)的祖父,字升之,原籍浙西溧阳人。史诏隐居东钱湖,以教书为业,宋徽宗亲笔御书“八行高士”赐史诏,建炎四年逝世。史浩在《宋史》有传②。史诏墓前有一组石像生。现存的石像生自远向近依次为石跪羊、石蹲虎、石马、执剑武将、捧笏文臣、石椅(图一)。石羊、石虎、石马两两并立,其方向与墓道轴线一致。
文臣、武将、石椅,两两相对而立,其方向与墓道轴线相垂直,都是用当地所产质地坚硬的梅园石雕成。石椅使用一整块梅园石,为了坚固,只把椅子四周轮廓部位如实雕出,中心部位则为实芯的,为了减少椅子部件镂空和透雕,用悬挂椅披的办法使全椅形成比较完整的实体,便于保存。
八百余年后的今天,除去人为破坏外,风化程度很低,至今棱角挺拔,纹饰清晰、面貌依旧(图二)。发现者曾对此石椅进行过多次报道③。这次到东钱湖对石椅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此石椅已遭到过人为的破坏。石椅后腿上端搭脑的两侧皆残留清晰的圆形断痕(图三、五),这说明此椅的搭脑不是只界于两后腿之间,而是向两侧挑出。
图四 石椅披座屉上侧用一条绦带扎结
出挑的部位正是全椅最薄弱之处,容易被人破坏,同墓的文臣的笏板,武将的管缨,石马的缰绳,石羊的角、须,石虎的耳朵等,这些出挑、突出、悬空的部位也容易被后人破坏。
石椅失去两端出挑的搭脑部分,影响了这件椅子的总体形象,过去已发表的石椅照片正确的提法应是椅子的残象,并不是此椅的真正形象。此石椅被大面积椅披所覆盖,而且椅子中间部分为实芯,这些被隐蔽部分的构件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依据石椅外露构件和其他出土宋椅进行比较研究。在复原这件宋椅座屉之前,先看一看明代椅子座屉是怎样制作的。明代椅子的座屉一般由前后两条大边和左右两条抹头四角使用45°格角榫组成四框,中间连以托撑,上置硬板或棕藤软屉。这种四个角都使用格角榫完整的座屉我称之为“四格角榫座屉”。后椅腿是在这种座屉边框上打洞,穿过。后椅腿与座屉的大边和抹头不发生榫卯关系(图七)。
1. 座屉边抹 2. 椅子座屉(在后格角打洞腿穿过)3. 后椅腿这件宋椅座屉则与此不同,座屉也是由前后两条大边,左右两条抹头组成边框,前面两个角,是使用45格角榫相交,但后面则不使用格角榫做法,而是在后椅腿相应的部位凿出卯眼,大边和抹头出榫与后椅腿相交。这种做法与明代椅屉做法不同,是宋椅在座屉上的特色,我称这种只在前面两个角端使用45格角榫的座屉为“两格角榫座屉”(图六)。
1. 座屉边抹(后大边与侧抹头出榫与后腿榫卯接) 2. 椅子座屉(前面两叫使用格角榫,后面两角不是格角榫)3. 后椅腿现今发现的河北钜鹿北宋木椅④、江苏江阴北宋孙四娘子墓木椅⑤的座屉均属“两格角榫座屉”,是两宋时代比较流行的做法。明代“四格角榫座屉”可以视作由宋代“两格角榫座屉”发展而来。至于座屉芯子,木板与棕藤屉芯在宋代都已出现,因此都有可能,考虑到史诏是丞相史浩祖父,属于当时上层社会人士,使用棕藤屉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前椅腿断面为正六边形“〔〕”的二分之一,前、后方向为平面,这样内侧平齐外侧面呈“剑脊棱”其形如石椅的现状。腿上面与座屉出榫相交,下面略有侧脚落地。根据钜鹿宋椅、江阴宋椅、方城宋椅⑥可以推知宁波宋椅在前椅腿间,上有牙板,下有管脚橕,而且管脚橕下还有牙板。牙板应与石椅侧面牙板相一致。
后椅腿为变断面做法:在座屉以下为正六边形断面“〔〕”的二分之一,前后方向为平面,与前椅腿相同。座屉以上,从石椅现状看则为圆形断面。上方横置的水平的搭脑也为圆形断面,从残存痕迹看,圆形断面搭脑向两侧挑出。钜鹿宋椅、扬州宋邵府君王氏石刻椅⑦搭脑都是可资类比的参照物(宋代椅子搭脑向两侧出挑的造型与宋代展翅幞头的造型有一定的关系)(图八)。
1.宋太祖赵匡胤像 2.扬州宋邵府君王氏石刻椅 3.盐城宋椅 4.巨鹿宋椅 5.山东高唐金墓椅 6.河北孤台4号宋墓椅后椅腿的角度:细观察石椅的后腿,与座屉所呈的夹角,通称为“背倾角”,不是90°。而是向后略倾,也就是说此椅的背倾角大于90。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其背倾角约在93°~95°左右。水平横橕靠背:如江阴宋椅、福州宋椅⑧,法库叶茂台辽椅⑨等都如是。但凡使用水平横橕的宋椅,其搭脑都是两端出挑并向后翘起,而且搭脑中部做成方形,向后、向上拱起。宁波宋椅则是圆断面直棍式搭脑,所以可以排除水平横掌靠背的可能。垂直式独板或打槽装板靠背:垂直独板式靠背在明代使用很普遍,宋代使用较少。在宋代椅子使用垂直装板式靠背相对比较多,如钜鹿宋椅、方城宋椅、大同金代阎德源墓椅圈⑩,宋《蕉荫击球图》、《春游晚归图》等出现的椅子都是打槽装板式靠背。因此宁波宋椅的靠背似应按垂直式打槽装板式复原(图九)。
图九 宋椅靠背打槽装板举例
1.宋《蕉荫击球图》 2.大同金墓木椅靠背打槽装板 3.河南方城宋墓出土残椅两件
后橕:后腿间应有连橕,钜鹿宋椅、江阴宋椅、扬州宋椅石刻都有此橕,且其位置高于侧橕。考虑两侧橕的现状皆为“剑脊棱”断面,后橕亦为“剑脊棱”造型。侧橕,从石椅现状看,为“剑脊棱”线角,亦称“剑脊棱线”。明代《鲁班经》杌子式上曾比较早地提出这一名称:“面一尺二寸长,阔九寸或八寸,高一尺六寸......脚方圆一寸四分大,.....下广仔一寸一分厚,起剑脊线。”
图一〇 宁波宋椅复原图
《鲁班经》上的剑脊线可以从宁波宋椅找到它的发展轨迹。此椅的侧橕应是使用剑脊棱较早的实物。根据以上对宁波宋椅各个被隐蔽部件的分析,再结合石椅外部已有构件的造型,可以对宁波宋椅全面复原了。宁波东钱湖宋代石椅,是根据宋代木椅进行雕凿的。其材料为石质,故保留至今。本文就实地考察、测量获得数据,再参照已出土的宋椅实物模型和传世宋代绘画、壁画等椅子形象资料,对此石椅进行复原,恢复其木质椅子的原貌。复原以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和立体透视图的方式进行(图一〇、一一)。
东钱湖石椅前放有一个石质脚踏,又称“足承”、“踏床”、“脚踏子”。这件脚踏十分完整,现在看是与石椅一石雕凿而成,但在宋代脚踏已和椅子分离而独立成为一件坐具的附属家具。
白沙北宋墓赵大翁夫妻开芳宴壁画上已清楚地表现出来。这种独立存在的脚踏在其他一些宋慕壁画上亦颇多见。此椅石脚踏为一内卷式脚踏,长42.5、宽14.6高13厘米,表面平直,两端下有向内兜转的腿足,呈半个如意头状,其形状完整,今据以复原为一件木质脚踏(图一三、一四)。两宋传世的椅子极少,宋代墓葬、遗址出土的椅子也不多。因此这件按1:1木椅真实大小雕新成的南宋石椅,更具有研究价值。(一)此椅为我们认识南宋椅类家具提供了真实的各种尺寸数据。宋椅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尺寸、家具的总体尺寸,大部分可从此椅直接丈量。此椅还提供了宋代椅子设计与人体尺寸之间、椅子与脚踏尺寸配比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了解研究中世纪椅类家具制作、工艺等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文物》杂志1997年原文
(二)此椅为我们认识南宋椅子造型设计手法提供了难得的实例。“侧脚”是古建筑术语它是指古代建筑的柱子,绝大多数非笔直而是略向中心轴线倾斜。宋《营造法式》称这种处理手法为“侧脚”。家具上所谓侧脚一般是指椅、凳、桌、案的腿略向中心轴线倾斜的设计手法。细木工匠称为“挓”。侧脚是取得家具整体稳定感的重要造型手段。此石椅,正立面,下宽55.5、座屉宽54、上背宽52厘米。说明椅腿在正立面方面是有侧脚的。同样在椅子侧立面看,椅腿也是采用了侧脚做法。因此这件宋代石椅在造型上有一种舒适的稳定感。这种在家具造型上侧脚的运用亦使家具在造型上获得一定的稳定感,作为一种优秀传统,在宁波宋椅上已被应用,并被明代工师广泛地继承下来。
作者手稿
座倾角指椅子座屉与靠背之间形成的夹角。细察此椅,后椅腿自座屉以上,截面由正六边形转变为圆形的过程中,逐淅略向后倾,联带靠背也略向后倾,使座倾角大于90°,也就是说,靠背不垂直于座面。除了设计的实用意义,亦增加了椅子造型的活泼性。此种靠背略向后倾的造型手法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椅子已见应用,考察此椅可见南宋椅子亦继承了这一传统。明代家具已使用剑脊线,所谓“剑脊线”是指家具的构件的线脚采取似宝剑断面的造型。在此椅未被发现以前,尚不知宋代家具是否已使用这种造型装饰手法。这件石椅的发现,可以确认,宋代的家具已使用剑脊线的造型手法。此外,亦可知明代家具上的剑脊线是宋代剑脊线的继承与延续。从此椅两侧座屉下部使用素刀牙板以及钜鹿宋椅、江阴宋椅、方城宋椅上的使用情况看,这种具有构造与装饰双重作用的牙板,在宋代亦已广泛使用。
70年代我解剖钜鹿宋椅,获得宋代椅子使用“两格角榫座屉”的结论,在当时还只是孤例。随着江阴宋椅模型、法库叶茂台辽椅、方城宋石椅模型、扬州邵府君王氏石浮雕椅的出土,直到宁波石椅被发现,这些相当于中世纪(960~1279年)的几件实物、模型、线刻的椅子的座屉,均使用“两格角榫座屉”的构造做法。这些例证证实了“两格角榫座屉”做法在宋代已相当流行了。传为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图中出现的六把各种类型的椅子,有五把使用了椅披,使用椅披的方法与此椅大致一样。此椅椅披前面垂至脚踏面,后面自搭脑下垂70厘米。椅披宽度为54厘米,全长约为216厘米。这是第一次测量到宋代椅披的实际尺寸。
图一二 五代椅子在搭脑和座屉两处
椅披在座屉上方约10厘米处以丝带把椅披前后系在一起,起到固定椅披的作用。此处用丝带定位的方法比《韩熙载夜宴图》上椅子用上下两处系带的方法要方便得多。可见此椅固定椅披的方法比五代椅披固定方法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图四、一二)。
————————
注释:
①③杨古城、曹厚德、陈万丰《东钱湖仿木结构石椅》,《室内》1995年第1期;陈万丰、杨古城、曹厚德《鄞县东钱湖南宋墓道石刻的历史价值》,《中国文物报》1994年3月27日。
②《宋史》三九六卷,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官至太子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观文殿大学士,右丞相,封魏国公,绍熙五年,享年八十九岁封会稽郡王嘉定十四年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
④陈增弼《河北钜鹿宋椅研究》(未刊稿)
⑤苏州博物馆、江阴文化馆《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文物》1982年第12期。
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河南方城盐店村宋墓》,《文物》1958年第11期。
⑦吴雨窗《扬州出土的宋代石刻线画》,《文物》1958年第4期。
⑧陈建标、林长程《顺昌宋墓出土青瓷家具明器》,《福建文博》1990年第2期。
⑨辽宁省博物馆、铁岭地区文物组发掘小组《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12期。
⑩大同市博物馆《大同金代阎德源慕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4期
⑫ 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