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 | 黑塞
每天晚上,放下手机,蒙上被子,
就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大思想家:
我是谁,追求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不是每天晚上伴随着这些深沉的问题入睡,
我的黑眼圈也不至于变成现在这样。
直到终于发现了这本书,对人生的意义有了茅塞顿开的顿悟。
我决定把它推荐给每一个叩问过人生意义的读者:
《悉达多》
〔读客经典文库〕
[德] 赫尔曼·黑塞
每一个真正找到自我的人,都叫《悉达多》 !
这本书很薄,看完只需要两个小时。但背后的深意,会让人二十年都受用!
书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黑塞在写作时耗尽了全部的意志,濒临崩溃;也让我每读一次,都感受到其中超越时空的神圣启示。
这种启示,甚至会暂时忘记了眼前的一切,忍不住要启程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悉达多》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最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是西方大学生人手一册的成长之书!
黑塞是一位诗人,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赫尔曼·黑塞
(1877-1962)
早在上个世纪,他的影响力就已经蔓延到了欧美很多国家。
1964年,黑塞因《荒原狼》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又获得歌德奖。
在这之后,阅读黑塞成为美国年轻人的潮流。黑塞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直接取代了海明威的地位,成为60年代美国大众崇拜的文学偶像。
他的“Do your own thing”(做你自己的事)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
▲黑塞的自画像
到现在,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总印量已经超过1.4亿册,风靡全世界。
无数年轻又迷惘的灵魂,都从黑塞的作品中窥见了生命的真谛、感受到真正的灵魂的安宁!
《悉达多》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凭着自身的智慧,找到了真正自我的人。
他的修行之路,概括起来就是不断怀疑、不断舍弃、不断追问。
在人类所能拥有的世俗享乐达到顶点后,在忍受了近十年的苦修生活,被敬佩宛若圣人后,在拥有近千名弟子、被尊为心灵导师后,悉达多仍然会重新踏上修行旅程,因为他仍然不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他本是一个出身于古印度婆罗门的贵族青年,虽然拥有一切,却不觉得安宁,所以踏上了修行之路。
他先在森林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但仍然觉得迷茫;
然后又选择入世,和名妓、富商交往,感受情欲,积累财富,学习赌博,
在沉湎于富贵温柔乡的时候,他又觉得堕落厌倦;
一路上,他尝试过砥砺苦修,也享受过人间极乐。
直到经历过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他终于觉得绝望,打算来河边结束自己的生命,
却在这个时候听到了来自内心的声音:
我以我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会到,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欲,需要追求财富,需要虚荣,需要最可耻的绝望,
以学会放弃抗争,以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他与某个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我凭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较,
而是听其自然,而是爱他,乐意从属于他。
“悉达多”其实也是佛陀在俗世的名字。但这本书并不是在讲述一个超脱圆满的圣人的一生。
而是借用了“悉达多”这个名字,写了世上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一生。
他不用玄而又玄的语言来教导我们躲避悲伤痛苦,
而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爱这个世界,要清晰地感受身边的现实,体验事物的本质。
也正因为如此,《悉达多》并不是一本宗教书,而是一本哲学书。
是一本讲述如何找寻真正的自我、如何聆听生命的意义的哲学书。
真正的自我,并不存在于飘渺难以捉摸的哲理当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平凡生活周围。
修行从来都不是向往名山大川,古刹名寺,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就像悉达多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也曾和同伴去拜见释迦牟尼,聆听佛陀讲法。但最终,悉达多并没有和同伴一样,选择追随佛陀。
他认为,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只能自己体悟。纵是佛陀也无法将他感受到的智慧和觉悟,用教授的方式传给别人。
所以,一个人必须探入灵魂最深处,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达到解脱。
悉达多的一生,都在不断求索,不断怀疑,不断追寻当中度过。
他一生的经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
他出身高贵、在上层社会时,就好像我们还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对未来却茫然无知,没有方向。
在森林苦修的时候,就好像是工作以后遇到的种种挫折,在痛苦中成长领悟,
入世享受的时候,又像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历了一次次高峰时刻,感到满足,过后又有些空虚和厌倦。
而最后,悉达多终于顿悟了,而我们呢?
每一个真正找到自我的人,都叫“悉达多”。
我们都和曾经的悉达多一样,在各种快乐和痛苦中茫然地寻找,却不知道生命的缺失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弥补。
直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的自我应该存在于真实的生活当中,存在于我们都能够接触到的当下。
《悉达多》是对人生选择、自我意识觉醒的终极思考。
如果你正徘徊在人生岔路口,如果你觉得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希望每一个焦虑、迷茫的你都读一读这本触及灵魂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