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妙方:五郁散【一点资讯】

白天汗出,动一动更严重,被称自汗。自汗的原因虽多,肝失调节、营卫失和不可忽视。郁金以其疏肝之效,常被用于自汗的治疗。

郁金

,并非我们寻常见到的郁金香。郁金香是百合科植物,而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

其性味辛能行气活血,苦能破坚化淤,寒能清热,活跃于肝心肺经,能疏肝行气解郁,清心凉血,活血止痛等。

其活跃之肺经,主皮毛,能使皮毛开合之功得到管理,就像将体毛肌肤安了一把锁,巩固其疏肝行气解郁的成果,防津液外泄。

治自汗不止:

将郁金打成细末,睡觉时调涂于乳上。

来自《濒湖集简方》。

由于郁金分为川郁金、广郁金两种,

川郁金长于活血行瘀、清心除烦,多用于血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子宫肌瘤等,还用于湿浊蒙蔽清窍、胸脘痞闷、神志不清以及痰气壅阻、闭塞心窍所致的癫狂等证。

广郁金长于疏肝行气,散血瘀,行气解郁,尤以疏解气血之郁见长,气血得舒,津液便得调,不致四散流窜。

故而来自程爵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的

五郁散

,采用广郁金与五倍子合方,同样是外用方治自汗,所治症状更具体:

自汗,症见一身汗出,上部尤多,动则自汗加重,或日久不愈,或伴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昏头痛等症。

组成:广郁金30克,五倍子9克。

广郁金疏气血之郁,五倍子酸涩寒,敛肺降火止汗,以防津液外泄。

两乳为肝胃二经之经脉循行之地。以药外敷乳头,有两个显著好处:

其一,可使药力入肝,以发挥其气机调节的功效。

其二,药力入胃,可鼓舞胃气,让卫气有生化的源头。

共而五郁散药虽只两味,药效却非常专一,共达疏肝解郁,敛肺止汗之功。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本散10~15克,用蜂蜜调和成稠膏状(以不流动为度),做成两药饼,贴敷于两乳头上,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此方疗效颇佳,凡自汗,日久不愈,与情绪变化有关的,用之无不马上见效。

若连续用药5次,汗减而未止者,可调整各药量,以广郁金15克,五倍子30克,按上法继续外敷,自汗必止。

(0)

相关推荐

  • 经常汗流浃背?问题在脾胃!3个中医健脾方,固表止汗!【一点资讯】

    一到夏天,炎热的天气出汗在所难免,但现实生活中有部分人却有点不一样,那就是频繁出汗,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动不动就汗流浃背,更有甚者,刚擦了汗,紧接着又出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要注意了!这是身体健康所 ...

  • 民间良方-五郁散(疏肝解郁 敛肺止汗)

    [方药] 广郁金30克,五倍子9克. [加减] 无 [制法] 把上面2味药材一起共研为细粉末,密封贮瓶备用. [用法] 每次取本散10-15克,用蜂蜜调和成稠膏状(以不流动为度),做成两药饼: 然后贴 ...

  • 一个妙方:五郁散

    白天汗出,动一动更严重,被称自汗.自汗的原因虽多,肝失调节.营卫失和不可忽视.郁金以其疏肝之效,常被用于自汗的治疗. 郁金,并非我们寻常见到的郁金香.郁金香是百合科植物,而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 ...

  • 【转】一个妙方:五郁散

    白天汗出,动一动更严重,被称自汗.自汗的原因虽多,肝失调节.营卫失和不可忽视.郁金以其疏肝之效,常被用于自汗的治疗. 郁金,并非我们寻常见到的郁金香.郁金香是百合科植物,而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 ...

  • 一个管理者的过人之处,在于做好这五方面【一点资讯】

    身为管理者,你都管理些什么呢?如果你开始扳着手指,一一细数"我管A.B和C--",那么你将犯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的两大误谬:第一,错以为要管的只有人:第二,过度简化管理,错以 ...

  • 一个小方 爱不释手【一点资讯】

    时值春季,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多端,忽冷忽热,很多抵抗力差的人容易在这个季节感染上呼吸疾病,如扁桃体炎,虽说不是大病,一般经过消炎处理后,肿物会消退,但有些严重的扁桃体炎,会迁延不愈,还会手术割除扁桃体 ...

  • 如何拥有一个好记性?【一点资讯】

    好记性是人生成功的保证.如何才能获得好记性?中医的观点是,调节心脾肾的功能,使归于和谐. 古往今来,保持旺盛的意志.充沛的精力.超人的记忆力为每个人所企望.历代不少中医学家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 ...

  • 治疗骨外科、皮肤科的一个热敷药秘方【一点资讯】

    "热敷药"的临床应用 "热敷药"是复方外用药,通过几十年临床使用,对骨外科.皮肤科及神经科一些疾病确有卓著效果,在群众中深有影响,深受病人欢迎.现将处方及作用. ...

  • 中医总结:补气最经典的方子,共五个【一点资讯】

    中医总结:补气最经典的方子,共五个【一点资讯】

  • 中医治便秘,妙方显实效【一点资讯】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等诸多因素,导致便秘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可见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属中医学"肠结"."热秘"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此病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