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塑造了孩子讨厌的样子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继续与您聊聊关于孩子的话题。
不用讨论就能知道,家长都讨厌孩子打架,也讨厌孩子骂人,讨厌孩子不讲道理,讨厌孩子没有礼貌,讨厌孩子不文明的行为,讨厌孩子朝我们大声喊叫,讨厌孩子发脾气等等。
我们讨厌孩子的那些样子,我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但是,我不想再浪费时间列举了。
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孩子这些讨厌的行为与家长的塑造有关吗?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哪有家长去塑造孩子这些讨厌的习惯的?家长都是想让孩子变好啊!
但是,很遗憾,好多好多的家长,都在用言传身教来塑造一个让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都讨厌的孩子。
想一想家长们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我们这边刚放下玩了好久的手机,回过头来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我们提高声音,甚至歇斯底里地制止孩子不要大声吵;我们不容孩子反驳,不管他说的有无道理;我们用巴掌或棍棒来教训与人打架的孩子;我们粗鲁地斥责孩子的不礼貌;我们责骂说话不文明的孩子。
然后呢?
然后孩子会怎么样呢?在家长的脑子里可能会有这样的幻想:
孩子害怕惩罚与责骂,一定在内心对自己说:我要改,我要变得更好,我要让责骂和惩罚我的家长高兴和满意。
这样说,连家长自己都不会相信。
我们做着自相矛盾的事情——管教孩子使用的手段或方式,恰恰是想从孩子身上根除的毛病,却幻想着孩子可以在这种管教方式下改变,有这个可能吗?
孩子在这种管教方式下,萌生的更多是沮丧与报复,家长的责骂与孩子的不良行为互相滋养、互相增强,孩子无形中就把家长当成了学习的榜样。
孩子受到惩罚后,他们会想办法更加小心,而不是顺从和有责任心;为了不受惩罚,他们会选择更隐蔽的方式不让家长察觉,他们会用更多的谎言来逃避惩罚,或者,他们会把在家里受的气转嫁给弱者或冒犯他的人。
有一个踢猫效应:说的是一个父亲在公司被老板骂了一顿,回家后就因为一点小事对着妻子大发雷霆;妻子转过身来对着不做作业的儿子大声辱骂;烦躁郁闷的儿子,抬起脚来对着家里的猫就是一脚。
被踹了一脚的猫慌慌张张地跑出门去,突然窜到了马路上,一辆车开过来,为了躲避突然出现的猫,将路边的行人撞倒。
踢猫效应告诉我们,坏情绪是会传染的,在现实的生活里,即使是有些成年人,在受到批评之后,也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批评,而是心里不舒服,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
作为家长,用简单却看起来似乎有效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很可能会引发了一系列像踢猫效应一样的不良后果。
我们可能不承认这些后果因我们而起,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只是控制不住地打骂了孩子,就这么简单。然而,打骂之后,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是我们预料不到的。
当我们打骂孩子的时候,它生动地告诉孩子:“当你生气或者受挫时,不要去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可以打,因为这就是父母对你所做的。”
多么可怕的领悟!
我们没有向孩子展示我们的聪明才智,没有为愤怒的情绪找一个更文明的发泄渠道,我们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父母野蛮的形象,同时还给了他打人的许可证。
打孩子还有一个最大的副作用,它会阻碍孩子自我良知的发现。当孩子做了错事,挨了打,他就认为一切扯平了。家长的打骂成功消除了他的内疚,他觉得已经为自己的坏事付出了代价,没有必要再去考虑如何改正的问题。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到底是谁让孩子变成了讨厌的样子,孩子的一切在我们的塑造之下悄悄改变,可悲的是,我们还蒙在鼓里。
如果你有所醒悟,请点“在看”,让更多人可以醒悟过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