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九十一首《平蔡州三首(其二)》(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平蔡州三首(其二)

【中唐·刘禹锡·七言古诗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拼音版

rǔ nán chén jī wō wō míng ,chéng tóu gǔ jiǎo yīn hé píng 。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lù bàng lǎo rén yì jiù shì ,xiàng yǔ gǎn jī jiē tì líng 。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lǎo rén shōu qì qián zhì cí ,guān jun1 rù chéng rén bú zhī 。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hū jīng yuán hé shí èr zǎi ,zhòng jiàn tiān bǎo chéng píng shí 。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作品介绍]

《平蔡州三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第一首写平叛大捷,第二首写平叛后百姓的欢欣,第三首写平叛的巨大影响。全诗写得既平易流畅又雄壮开阔,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注释]

⑴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
⑵汝南晨鸡:典出《乐府诗集·鸡鸣歌》。汝南:即蔡州。
⑶感激:感动。涕零:落泪。
⑷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被称为太平盛世。承平:太平。

  [译文]

其二
汝南城的晨鸡喔喔地啼鸣,城头上军鼓号角气调和平。
路旁老人回忆起当年往事,面对冠军一个个感激涕零。
老人强止住眼泪上前致辞:冠军入城百姓们全然不知。
忽然惊异在这元和十二年,重新看到天宝年间太平时。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
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瘼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赏析

壹/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这三首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

文学赏析

组诗第一首写平叛大捷;第二首写平叛后百姓的欢欣;第三首写平叛的巨大影响。
第一首诗的头两句写的是蔡州城大兵压境的情景,接下来四句描写李愬将军攻城的情景,随后四句写城陷以后的情景,最后四句描绘了消灭叛军实现统一后的蔡州城内的祥和气氛。
第二首则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并用速描手法,表现人民对于平叛事业的拥护,盛赞李愬用兵如神。
第三首诗通过平叛大军凯旋、各方对平叛的反应以及平叛后国家形势的安定等方面来描写淮西平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全诗写得通俗易懂、流走飞动,而又不失之浅近。既平易流畅而又精炼,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名家点评

其二
《唐诗纪事》:梦得曰:柳八驳韩十八《平淮西碑》云:“'左餐右粥’,何如我《平淮西稚》云'仰父俯子’?韩碑兼有帽子,使我为之,便说用兵伐叛矣。”韩《碑》柳《雅》,余为诗云:“城中晨鸡喔喔鸣,城中鼓角声和平。”美愬之入蔡城也,须臾之间,贼无觉者。又落句云:“始千元和十二载,四海重见升平时。”以见平淮之年云。
《苕溪渔隐丛话》:《隐居诗话》云:人岂不自知邪?及自爰其文章,乃更大谬,何也?刘禹锡诗固有好处,及自称《平淮西》诗云“城中喔喔晨鸡鸣,城头鼓角声和平”为尽李愬之美,又云“始知元和十四载,四海重见升平年”为尽宪宗之美。无不知此两联为何等语也。
《载酒园诗话》:前二句言兵不血刃、凶渠就缚之易,未见蔡人庆幸之意。虽高文典册不及柳州二《雅》,径净流动则过之,梦得自负亦不谬。《隐居诗话》乃云:“起结网联,不知为何说。”何异盲者照镜耶?
《唐诗别裁》:《纪事》语不足凭,究之柳雅刘诗,远逊韩碑,李义山诗可也而证也。
《石洲诗话》:刘宾客自称其《平蔡州》诗“城中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声和平”云云,意欲驾于韩《碑》、柳《雅》。此诗诚集中高作也。首句“城中”作“汝南”,古《鸡鸣歌》云:“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铋鸡登坛唤。”蔡州,即汝南地。但曰“晨鸡”,自是用乐府语。而“城中”、“城头”,两两唱起,不但于官军入城事醒切,抑且深合乐府神理,似不必明出“汝南”,而后觉其用事也。末句“忽惊元和十二载”,更妙。此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正与“大历三年调玉烛”二句近似。此由神到,不可强也。
《网师园唐诗笺》:倒从乱平后说入,章法句法,无不警拔(“汝南晨鸡”二句下)。
佚名
赏析

贰/

元和十二年( 817),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此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

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正好化用古乐府《鸡鸣歌》成句:“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句中“汝南”两字仿佛专为此诗而设,信手拈来,可谓一巧;平蔡之役原是雪夜奇袭,正好至翌日晨鸡啼鸣而奏功,二巧;雄鸡一唱天下白,隐含官军克复蔡州城、人民重见天日之意,首句因而具备兴句的性质,三巧。细品诗意,其地、其时、其事无一不巧,可谓巧合无垠,深切乐府神理而又全不露痕迹。次句“城头鼓角”四字说到了平蔡州的战事。这次战役是奇袭,叛军猝不及防,在睡梦中就被解除了武装,敌我双方没有经过激烈的厮杀,而李愬又极富于指挥才能,城破以后号令严明,私毫无犯,所以连善悲的鼓角声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和平”了。开头两句用常语写奇袭,而务于字外着力,看似平易,实则笔运千钧,而又能举重若轻,不同凡响。淮西藩愬帅叛乱达三十多年之久,唐王朝发动多次征讨,都以损兵折将告终。李愬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平蔡。按照常情,“攻城以战,杀人盈城”,平蔡之战,却几乎是兵不见血,简直是个奇迹。刘禹锡不去正面描写奇袭的艰险,也不去正面描写李愬的智勇,而是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这样写,把神奇包含在平凡之中,不着“奇”字而奇迹愈显,取径婉曲,全在借端托寓。《艺概·诗概》所谓“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此话评比,甚当。

接下来两句用速描手法,表现人民对于平叛事业的拥护。说“道旁”而不说“道中”,是暗示读者,“ 道中”正有大队官军在行进。“忆旧事”实际上是一种对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往昔的回忆。他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也经历过安史之乱后,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和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

诗的后四句叙老人语,“ 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末到元和十二载,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料地睹此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着希望。至此,全诗主旨顺势托出,一笔作颂,一笔作收,流吐毫不费力,而不尽之意,仍在篇外。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

此诗写得通俗易懂、流走飞动,而又不失之浅近。既平易流畅而又精炼,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清人翁方纲说,刘禹锡此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卷二),一语道出了它的艺术价值。

佚名
赏析

叁/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平蔡州三首》三首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此为第二首。

清晨,汝南城(蔡州城)的公鸡在“喔喔”地打鸣。城内四处和谐,连城头上军鼓号角都不见悲凉,倒是响起了和平的气调。

这不是刚经历战斗的蔡州吗?怎么会如此的平静?

只见路旁一位老者看到行走的官军,止不住泪水地上前拉住他们的衣袖,口口声声地感谢,絮絮叨叨地感慨。他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也经历过安史之乱,看着自己的家乡——蔡州沦为叛军的巢穴。老人自语本以为有生之年再看不到和平,谁知在这迟暮之年还能出乎意料地重见黑暗六十年后的光明,自是内心无比欣慰,感激涕零。

原来,李愬带着军队雪夜奇袭,几乎兵不血刃,让叛军猝不及防地在睡梦中被解除了武装,并没有让蔡州陷入激烈的厮杀,自是让百姓都不知道官军入城来了。正是如此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的一场战役,让和平在距天宝末年的六十多年后的元和十二年到来了,真是让人满眼光明啊!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