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训练】一轮复习——诗歌中离别意象10练
国庆七天练
··微训练 微力量··
诗歌中离别意象10
··参考答案··
1.诗作用“垂杨”的意象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离别凄凉之感。由于“柳”与“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春天来了,垂杨柳荡漾在白云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这里适逢生机蓬勃的春天,花儿争相开放,但玉关边塞此时却是冰雪交加,女主人公窗前独自凭依,看叶暖窗烟,心中更有无限离愁。她真想攀折柳条,以寄到情郎远在的龙城前,让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2.诗人用“柳”“柳絮”的意象表达了离别之情。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阴雨天气,花落草折,但毕竟柳树有烟雨相随,杏桃相伴。而离人却只能孑然一身,凄苦寂寞了。柳絮飘飞,无根无蒂,哪里是它的立脚之地?这多像漂泊在外的游子啊,孤孤单单,漂泊无依。
3.春草绵延不绝,路延伸到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主人公自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实现。这离别的愁恨绵延不绝,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4.(1)远帆。“帆”代指船,古人出行常常走水路,所以“舟”“行舟”“帆”“孤篷”等就构成了送别的常见意象。
(2)流水。李白对朋友的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紧随朋友,连绵不断。
5.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亭”“短亭”)就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常常出现。
6.合适。屈原在《九歌·河伯》中提到的“南浦”就是送别美人的地点,此后,南浦就常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进而“南浦”这一地点进一步泛化,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成了送别、离别的象征。在本词中,“南浦”就代指送别的地点,成了离人的伤心地。
7.(1)通过写“柳色”来表达离别之情。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
(2)通过“灞陵”这一地点来强化离别之感。灞桥为当时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时人往往在此送别,因此“灞陵”“灞水”“灞桥”就成了送别、离别的代名词。
8.(1)“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2)“西楼”这个地点也别具深意。西楼是古代庭院中的一处设施,多建于院落的西侧,主要用作小姐的闺房,或者主人的书斋、会客室等。旧指欢宴之地,相会别离之所;后泛指伤心之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西楼”在古诗词中就寓含了离愁别绪之感。
9.“浮云”指天上飘动的云,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表达了诗人的盼望、失望之情。见浮云而念游子,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兴手法。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浮云”常用来指代游子以及游子离别家乡漂泊无依的孤独、凄苦之感。
10.诗作成于诗人被贬流放的途中,借物抒怀,将自己与大雁相比,将行程之远与遭谪之心一并道来——传闻农历十月,南飞的大雁到此地就会回头,而“我”的行程远未结束,还不知哪天才能重新回来。北雁南飞,总有归期,诗人来到边地(陇头)苦寒之地,离别孤苦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