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易经研究(2)——卜筮

上节讲过,《周易》最初为卜筮之书,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专门阐释《易经》的哲学著作--《易传》(亦称“十翼”)后,《周易》迎来了质的飞跃,以哲学思想与卜筮巫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划时代的转变,成为哲学典籍。我们现在见到的《周易》,从“道”来讲它是哲学经典,以“术”来论它是卜筮之书。

殷商时期盛行用龟甲占,以烧裂的纹络,占断吉凶,称作“卜”。甲骨文记载了大量的占卜内容,如“兆”就是裂纹的象形。周代卜筮之风更为盛行,不仅用龟甲占“卜”,而且也用蓍草占,称作“筮”。龟甲“卜”与蓍草“筮”合称“卜筮。”

龟甲“卜”的不限于一种。根据史料证实,一般是先在龟甲兽骨上打钻,然后用火烧,根据烧裂的纹络,占断吉凶,并把占断结果刻记在龟甲兽骨上保存起来,到一定时间,拿出看吉凶是否应验。

蓍草“筮”的方法也很多,《系辞传·上》记载当时盛行的大衍筮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即从50根蓍草中取出1根,用49根,经过4营18变,才成卦。这种方法繁琐,到了汉代,易学家京房对大衍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纳甲筮法(以后将作专门介绍)。

卜筮是古代中国流传久远的生活习惯。先秦时期,占卜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虽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断吉凶。”。正因为如此,《周易》在先秦时期一直以卜筮之书存立于世,因此躲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一劫,幸免于难,流传至今。

生活在先秦时期的人们为什么喜欢占卜呢?

《左传》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记载,表明生活在先秦时期的人们,因为所掌握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积累相对有限,解决不了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遇到悬疑之事,人们只能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灵给予启示。出于同样的原因,先秦时期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悬疑之事也远远多于后世,故卜筮也就成为社会生活中频繁发生的事情。随着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积累和知识的增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疑而不决的事情越来越少,卜筮活动也就相应地少了起来。

从现象上看,先秦时期人们的卜筮活动是求问于神灵,但在本质上却是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对悬疑之事做出判断的过程。先秦时期人所信奉的神灵,实际上也是人们在自己的观念世界里造出来的,因为在占筮活动中,对悬疑不决之事做出判断的还是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卜筮所起的最为真实的作用,就是把存疑之事的判断权力交给最有智慧和生活经验最为丰富的人,如:卜筮官或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师。

由此可见,卜筮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认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断地积累起有关客观世界以及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知识,思维水平也得以逐渐提高,从而对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形成某些基本的理解。

对于卜筮有没有科学性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古就有争议。以“纳甲筮法”为例,能流传两千多年经久不衰,说明其有很强的生命力。

《周易》是一部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天人之学。根据生命全息论的观点,所有天体运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地球上的生命,从而在地球生命体上留下其作用信息。人体信息与天体信息是息息相通、密切相关的,天人感应就是天体信息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天体运动的各种信息的感应,也是天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制相化关系的表现。如:

两个人出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同,反映出人体储存天体运动的信息也不同,卜筮的结果必然是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这是因为在一定时段里,某一空间中出现的各种电子学、物理学、力学、化学等的组合,包括光照的强弱、电磁辐射的大小、磁场的扰动、大气层的变化、引力的大小以及空气湿度,周围人事环境、生物状态等等,都有差异。

即使两个人出生的时间和空间完全相同,但由于他们受胎的时空环境不同,各自父母的基因不同和体质差异,两个人的人生轨迹还是不同。

科学实验证明,地球上的任何生物,包括人体,都会受到日、月等外力的影响。如:①光照对人的影响;②大气压对人的影响;③温度对人的影响;④物体万有引力对人的影响;⑤地球磁场对人的影响。

《周易》是一部讲“变化”的书,内容包括象、数、理、占,其中“象”为卦爻,“数”为筮数,“理”为义理,“占”为占筮。笔者认为:“象”、“数”是《周易》特有的符号和数量形式,“理”是对象、数的哲学阐释,“占”则是象、数、理在社会生活和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周易》正是通过对象、数、理的分析,以“卜筮”这种最简捷的形式和独特的理论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时间、空间、人事等全方位分析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占断吉凶。因此,“卜筮”是学习《周易》的难点,通过“卜筮”预知吉凶,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则属于《周易》“术”的应用,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

(0)

相关推荐

  • 《易经》是古代的筮书。我们不禁要问古人为什么盛行占卜?

    <易经>是一部筮书,是上古时代从事卜筮工作的卜师们通用的工具手册.对于这个观念很多学者并不持异议.上古时代卜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很多的人去从事和研究,官方也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来从事它.这 ...

  • 易卦爻辞经过100万次以上卜筮验证,只要心诚问事可供行事参考

    只要依据合理的推理,就可以知道易经爻辞极有可能是经过100万次以上的占卜,同样的事件大量地集中于某爻,巫师每次根据占卜结果修改笔记,最终于商末西周时期定稿,全世界应该只有易经这一本有经过百万次以上的验 ...

  • 八卦源流小考(下)

    最早的八卦即传说的伏羲八卦一定不是用来占卜的,因它诞生的那个时期正是我国母系社会的末期,是汉字的萌芽时期,只能被看作早期文字的滥觞(或许这八个卦象就是最早的八个汉字).所以最初的八卦只能是记载了八种和 ...

  • 始一终九

    ​天地至数,始一终九 三而三之,人类必究 重阳说"九"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又被称之为"重九节" 这个日子有两个"九" ...

  • 第五十五蹇卦提要

    蹇卦内卦是艮山,外卦是坎水,是秋分到立冬之间第六个八分之一时段.初二爻在霜降时刻之前两个二十二点八小时时段,三四五上爻在霜降时刻之后,约四个二十二点八小时时段.这一时段,北温带地上开始结霜,不再是露水 ...

  • 卜筮| 谈一谈术数中的“卜”和“筮”?

    "卜"和"筮"是中国历史产生最早的两种术数活动.后来"卜筮"成为一个合成词,代表一切占卜活动. 中国最早记载占卜的资料,是出土的商周时期刻有 ...

  • 魏氏易经研究(10)——阴阳五行

    一.阴阳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源自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它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 ...

  • 魏氏易经研究(9)——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古人认为,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在地上,但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易道广大,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 ...

  • 魏氏易经研究(8)——六十四卦排列顺序及分宫变化推演方法

    一.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目前见到的有两种:一种是通行本<周易>,以<易传·序卦传>为依据,按上.下两经排列,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它的记忆歌诀是: 乾坤 ...

  • 魏氏易经研究(7)——《易传》在易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在第一节讲过:<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本是卜筮之书,符号深邃莫测.文字古奥艰涩.含义随时代演变.内容到春秋战国时已不易读懂: ...

  • 魏氏易经研究(6)——《周易》六十四卦体例浅析

    体例是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体例大致相同. 一.与六十四卦体例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爻 爻是组成卦画的基本符号,有"作用相交织"的 ...

  • 魏氏易经研究(5)——周易预测浅析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人都会有疑虑,有了疑虑就想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帮助分析预测,给自己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供自己决策借鉴.周易预测则是这种方式在现实中更加专业的表现,它能使求测者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种抚慰, ...

  • 魏氏易经研究(4)——易学的分期

    上节讲到:"易学"指汉朝以来,经师.学者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流派主要有"两派六宗".根据各派各宗在各个朝代研究易学侧重点的不同和产生的影 ...

  • 魏氏易经研究(3)——《周易》的传承与易学流派

    笔者在第一讲中讲过,从成书过程来看,<周易>的演变经历了数千年,显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者,即是指:上古时期伏羲画八卦:中古时期文王推演出六十四 ...

  • 魏氏易经研究(1)——《周易》的产生

    据史料证实,在<周易>产生之前的上古时期,就有<连山易>.<归藏易>.有学者认为:<连山易>是夏代的<易>,因以艮卦为首,艮为山,故取名&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