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二三事

小群为李建军画了一幅半身像。我们和李建军相识二十年了,一起参加过无数次聚会,一度还在名流花园做邻居。李建军的专业是文学评论,他多次挑战当红的知名作家作品,以正直敢言著称。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也很关注。对某些作家作品,可称知音。

比如,我们认为已故作家余易木是一个被主流文学史严重低估的作家。如果做断代研究,他1960年代写作的小说,应享有那个年代首屈一指的地位。蓝英年先生提出,斯大林时代苏联有利季娅,中国没有。我们认为,余易木就是毛泽东时代的利季娅。可惜的是,当代文学史家不懂得把余易木放在1960年代前期的历史背景中考察。

李建军和我们有高度共识。丁东只写过一篇短短的随笔,李建军却在9年前完成了长篇论文《余易木论》,还取了一个诗意的题目——《犹如泪珠射来颤抖的光明》。李建军写到:他的公开出版的文字并不多,四个中短篇小说——《春雪》、《初恋的回声》、《也在悬崖上》、《精神病患者或老光棍》,再加上一部长篇小说《荒谬的故事》,几乎就是他发表和出版的全部作品了。这个叫徐福堂的人,1937年出生于上海,他用“余易木”做了自己的笔名。他有两个“右派”好友:一个是毕业于厦门大学电机系的杨逊,一个是毕业于西安交大电机专业的林哲民。这两位高材生也是被划为右派后贬谪到青海的。他们三人惺惺相惜,患难中互帮互助,情同手足。“余易木”是三人姓氏中右半部分偏旁的组合。余易木精通法语、德语、英语、俄语,属于当代作家中少见的渊雅博学之士。在思想和人格上,他至少早熟二十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许多作家还糊里糊涂地跟风趋时的时候,他就从那个时代的谵妄和狂热中清醒了过来,写出了与严格的规约模式格格不入的小说;二十年后,寒冬过后,劫波度尽,他的文学之花终于在难得一遇的文化暖春绽放了,终于在八十年代最好的文学期刊《十月》杂志上结出了果实。他像茫茫雪原上寻找归途的跋涉者,冷静而耐心地辨识前行的方向。在高远的天幕上,他看见了星星的眼泪;在布满仇恨的荆棘丛中,他摘回了爱的花果;在人被降低为“工具”的迷狂里,他发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余易木在思想禁锢最严的时代,写出了超越了时代限制的作品。余易木珍惜自己的自由,“当时青海省文联决定调余易木当专业作家,他坚辞不肯,写遵命文学,就不自由了”。1998年8月18日,余易木在青海去世,年仅61岁。后来,好友将他的骨灰从西宁迁回上海,安放在上海市郊嘉定长安公墓祥24B第11排第6号墓穴。余易木的作品,语言规范而雅洁,情节曲折而自然,笔下常带春意,纸上每见温情,抒悲欢之情,而无恨世之心,叙离合之事,而无颓丧之态。深刻的现实主义叙事,使他的作品至今读来,令人犹有悲摧、窒息之感,而洋溢在他的叙事世界的浪漫主义精神,则让人们看到了无情世界的情感,看到了野蛮时代的教养,看到了坚韧而美好的生活态度。我曾问一些喜爱文学朋友,是否读过余易木的作品,孰料他们却来反问:余易木是谁?是网络作家吗?听到他们的回答,我一点也不惊讶。是啊,这个余易木,既没获过备受关注的文学奖,也没写过洛阳纸贵的畅销书;既没有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也没有赢得学院派权威的青睐;既不曾自己脱帽露顶,撸起袖子来写“自传”,也没有人五体投地,天花乱坠地为他写“大传”,职是之故,生前憔悴,死后寂寞,不亦宜乎,曷足怪哉?

2015年,我在《炎黄春秋》编辑部供职,想请李建军供稿。由于刊物性质,文学评论不便在这里派上用场,但他提供了一篇读史札记《苏军的性暴行与斯大林的态度》,在海外事栏目发表。这篇文章说的是,由于民族性格和军队素质的不同,在欧洲和亚洲战场上的主要参战国中,军人的强奸犯罪记录大有不同。英军的素质最高,“无论在私人回忆,还是历史档案记载,涉及到英军士兵个体强奸平民的记录都比较罕见,而英军集体性的性放纵记录更是闻所未闻。”同样,进入印缅作战的中国军队,也军纪严明,未见有性犯罪的记录,不负仁义之师的令名。与英国军队和中国军队相比,美军的牛仔们就显得有些粗野:“史料记载,在美军在德国境内长驱直入的1945年3月到4月间,美军军事法庭在160万驻德士兵中共审理了487起强奸个案,犯罪人数占军队总人数的万分之三。”纳粹军队残暴成性,但是,据哥廷根历史研究会提供的信息:“强奸风潮在德国军队中从未发生。少量的个案受到了德国军事法庭的处罚。”这不单单因为他们有“重视荣誉的传统”,而是因为他们害怕这会造成“种族异化”,害怕“性病影响战斗力”。在二战中,军人强奸犯罪极其严重和恶劣的,是日本的法西斯军队。由于受到高级指挥官的纵容,日军就像一群穷凶极恶的野兽,歇斯底里地对占领国的平民百姓施暴。他们在中国等亚洲国家所犯下的强奸罪行,人神共愤,罄竹难书。另一个犯有严重强奸罪行的是苏联军队。对苏军的强奸犯罪,人们至今仍然缺乏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反思:“由于这些犯罪者属于反击侵略的一方,而受害者属于世界公敌的一方,这一骇人听闻的集体罪行不但没有受到过惩罚,甚至没有引起过国际社会的真正关注和谴责。”李建军的文章,以可靠的史实,叙述了苏军性暴行对中国和欧洲女性的伤害,讲述了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和斯大林的相关争辩,揭开了被遮蔽的历史暗角,受到《炎黄春秋》读者好评。

2016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年。汤显祖故乡的出版家张秋林想策划一本研究性著作,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作比较研究,特请李建军执笔。李建军不负重托,用五个月时间写出39万字的书稿。21世纪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编校排印。一本学术专著,从创意到问世,只用了七个月的时间,而且写得气韵生动,从头到尾充满了张力!我读了以后,不禁击节称赞。急就章能达到这样水平,真是不易。能够做到的,也只有李建军了!

(0)

相关推荐

  • 华夏思归客特邀作家“李建军”作品《变革》

    身穿雪白外衣,  变革 手机的普及 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科技的进步 人们体验到了生活的便捷 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微信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建群.聊天.发红包.发朋友圈⋯⋯ 支付宝 一场支付场景的 ...

  • 帝国灭亡后的德意志(13)1942年希特勒过了最后一个快乐的新年

    尽管在莫斯科战役受挫,但整体而言,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阵营还是顺风顺水.1942年上半年,日本横扫东南亚,歼灭大量美军.英军:德军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继续发动攻击,大败英军:东 ...

  • 他被十几个咸中学生选为写作素材——华州左书达人李文明二三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左书达人李文明二三事 作者 秦获幸 上一篇散记介绍了李文明的基本情况,本文特辑李文明在学艺路上的贵人相助和趣闻,和各位共享. 左书达人李文明 苏秦激友的故事通 ...

  • 李晖二三事(四)

    本文作者:谢江 (四)病退 转眼到了8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知青的工作也进入到收尾阶段,大部分知青都分配了工作,李晖也不例外,被分配到县化工厂. 接到化工厂通知后,李晖失眠了,他实在舍不得离开达古 ...

  • 李晖二三事(三)

    本文作者:谢江 (三)结婚 时光荏苒,秋去冬来,又到了年根.李晖从村里的一个老乡家要了些白土,在达古拉的帮助下把屋子的里里外外粉刷了一遍,又重新糊了窗户,仅有的一块玻璃也擦得苍蝇都落不住脚,炕上用从北 ...

  • 李晖二三事(二)

    本文作者:谢江 (二)断指 从北京探亲回来之后李晖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妈妈坚强不屈的精神鼓舞了他,他要振作起来,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辉腾梁脚下的山村春天普遍来得迟,已经清明时节了又下了一场大雪.大雪 ...

  • 李晖二三事(一)

    本文作者:谢江 写在<李晖二三事>前的话 知青这个特殊的名词,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仅仅是一段朦胧的历史,但对于亲身经历者来说,它代表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知青,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 ...

  • 李禹佳:童年二三事(之一)~欢迎“张玲” / 轩诚清读(第1482期)

    文:李禹佳 赏析:侯   蓁 播读:梁轩诚 童年,是在一个老院子里度过的, 那时,时间宛如流水,柔长而有趣. ---题记 总是记起小时候,那个时候的我,留着西瓜太郎的头,穿着一身外婆牌的棉衣棉裤,在老 ...

  • 回乡二三事——李嫂

    由于离家较远,回去一趟舟车劳顿颇是不便,也因此,每次回老家前都做足了功课,比如行程如何安排?比如回去需要带什么东西?比如回去哪些人是必须面见的? 以防人老脑筋不够用,为此还会专门将这些琐事一一记录在小 ...

  • 李金声 | 退休老校长的二. 三事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愉快歌声满天飞--." 悠扬地歌声,娓娓动听.高亢激昂的声波从<商都县金三角社区>活动室传来,响彻了社区的大街小巷,飘荡在社区的上 ...

  • 李学勤先生二三事

    2019-03-01 08:50 2003年秋季学期开学不久,吉林大学邀请李学勤先生作一个学术报告,当时我是古代文学三年级硕士生,攻读宋词,学识浅陋,对李先生并不太了解.考古.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都很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