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推广社区食堂发展,将坚持市场化方向,引入第三方管理
社区小食堂,民生大文章。但凡民生之需,都不能说成是小事。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班族工作压力加大,通勤时间加长,买菜煮饭费时费力;老年人要么照料小孩,要么年老体弱,一日三餐亲力亲为颇为不易。如此一来,能够在家门口的食堂里吃上热乎乎而又健康安全便捷的饭菜,已然成为现代城市中市民的迫切需求。
社区小食堂因场所就近、性价比高,且具备社区功能而广受欢迎。几年前,武汉市人民政府贴近市民需求,整合挖掘社区功能,提出在社区建设中应该体现民生需求至上的宜居、宜业、宜医、宜学、宜乐等发展目标,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现实、最急迫的利益期盼。有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办社区食堂,既满足社区内居民所需,又对外开放,因而深受市民欢迎。
但纵观我市社区食堂发展现状,目前硕果仅存不多。究其原因,主要瓶颈在于:一是政府在顶层设计上缺少系统思维,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我市开设的社区食堂基本处于各自为战、分散发展的局面。缺少统一的尺度标准和管理机制。同时,由市民政局给予每个社区食堂的每年7万元补贴(以奖代补)标准偏低;二是成本高,无法实现自负盈亏。由于社区食堂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只能以最便宜的价格运营,同时对年满65岁以上老年人每餐还要补助,一年下来,人工成本、场地租金、水电气等费用无法摊出,收支很难平衡;三是社会支持体系没有形成,市场化发展不顺。社区志愿服务、企业和市民捐助等没有形成态势,造成社区食堂生存为艰。
二是成本高,无法实现自负盈亏。由于社区食堂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只能以最便宜的价格运营,同时对年满65岁以上老年人每餐还要补助,一年下来,人工成本、场地租金、水电气等费用无法摊出,收支很难平衡;三是社会支持体系没有形成,市场化发展不顺。社区志愿服务、企业和市民捐助等没有形成态势,造成社区食堂生存为艰。
社区食堂虽小但关联千家万户。为办好我市社区食堂,特提出如下建议:一、首先在面上推开,所有社区和有条件的村均应开办食堂。在顶层设计上制定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特别是行业标准。在场地、供给、租金减免、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优惠力度。每年的补贴可由过去的7万元酌情提高到12-15万元,以体现公益性质。
二是坚持市场化方向,引入第三方管理(餐饮企业或物流公司)。政府加强监管。在原材料选择培育、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等环节进行整合,实现既保证质量,又降低运行成本,激发食堂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三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把有服务意愿的志愿者吸引到社区食堂的服务中来,减轻成本;为社区食堂热心捐款捐物的企业可考虑适当减免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