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积散 解读】【蒲辅周:五积散加减法】9
时方的代表作,最出名的属宋太医局汇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
局方最出名的代表方剂,除了补血补气的四物四君子,就当属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了。
而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两个方剂也是同样出名,直到今天仍然不断被广泛应用着,一个是藿香正气散,一个是五积散。尤其是五积散,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
下面就从五积散的组成看看它是如何散五积的:
麻黄,白芷:散太阳、阳明之风。
干姜,肉桂:温太阴、少阴之寒。
苍术,厚朴:平胃燥湿。(平胃散)
炙甘草,陈皮,半夏,茯苓:化痰理气。(二陈汤)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化瘀。
桔梗,枳壳:升降开合。
从中可以看出,时方的组成对应的往往是有形的积滞,多从脏腑用药。与经方通过六经辨证,从六经气化的规律调节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六经的开合枢属性与四时六气相应为角度的制方原则大不相同。可以说,经方对应的是证,时方对应的是病。证是病的前提条件,病是证的表现形式。经方通于六经,时方拘于一时。一为本,一为末。可以溯本求源,不可舍本逐末。
时方与经方并称,由来久矣。经则经久不变,从经典出;时则与时俱进,由时人造。一为常,一为变,知常方可达变;一为本,一为末,得本自不愁末。二者关系,可作如是观。
内经云:治必用方。方者,据于理而依于法,然后合为药。可以养生,可以治病,可以为天下式,可以为万民则。时方比于经方,则易解而难用。易解者,其理浅而近;难用者,其法粗而疏。
以五积散观之,虽不难取效于一时,而终难呼应于六气;昧于理而明于法,粗于方而精于药。此其陋也。而时人颇喜之,此其所以称为时方耶?
蒲辅周:五积散加减法
产后多种病去麻黄,加人参共为粗末,醋浸炒黄色,亦名熟料五积散,亦可加黄芪,防风。
痛经可加玄胡,炒艾叶,乌药,木香,
胃痛呕吐清水加吴茱萸,
寒重加熟附子,
脚气加吴茱萸,木瓜。
久虚脾泄,伤食腹痛,冷泻不止,五积散略炒,再加陈米一撮、乌梅一枚,名和气散有效。心腹膨胀不食亦效。
五积散方:白芷、川芎、 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陈皮、枳壳、麻黄各六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干姜四两,桔梗十二两,厚朴四两。
共十五味,研成粗末,每用三钱,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同煎热服。
五积散:脉药图
五积散关键点在于左右关部,左关郁,病人舌下静脉曲张,此气滞血瘀也,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容易造成瘀血,故久病多瘀。我们这里用当归、赤芍、川芎,疏通瘀血,条达肝气。这是第一组药物。
第二组药物是桂枝。病人阳痿,没有欲望,心是主欲望的,左寸不足的病人,背部容易怕冷,容易得颈椎病,我们常会选择桂枝,温通心阳,这样心脏功能强大,身体就不会淡漠,配合干姜,守而不走,也是帮助制阳光,消除阴翳积滞的效果。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病人长期吹空调、喝冷饮,导致肠道肌表都为寒邪所困。肠道有积,故食欲不振,肌表因寒而收引,故而精神郁闭。桂枝和干姜,一表外寒,一暖里阳,使这些寒积能够气化,被空调长期闭郁的毛窍可以透发。这股阳气一动,那些类似于冰疙瘩的积块就会开始消融,如同冬雪碰上春阳即当融化。
第三组药物,是麻黄、枳壳、桔梗,调理胸肺气机,开发肌表。因为肺主皮毛,肺为华盖,五脏之内寒都由脾胃饮食过度所致,五脏之外寒都由肺之皮毛受寒而起。它们通常是互为因果的,里伤寒容易诱发外伤寒,外伤寒容易加重里伤寒,故《黄帝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人体皮毛和肠道是相通应的,皮毛收引,肠道容易郁滞,肠道郁滞肌表开发也会不利,所以张仲景《金匮要略》把“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放在一起,五积之意,昭然若揭。治疗之法,除了化散外寒,同时要消化里积,表里同治,乃为治积之大法也。
当今人们饮食都普遍过度,对美味佳肴毫无节制。这样平胃散、二陈汤便有了最大的用武之地。不是医家喜用此二方,而是很多疾病就是由吃伤脾胃而来的。
所以我们从这个脉药图里看到,这四组药物,两组是疏理肝胆脾胃,把中焦的郁滞打开;两组是宣通心肺气机,把上焦打开。这样上焦开发,中焦宣通,下焦自然精水就充足了。积滞化开后,就像冰块被春阳消融后化成水,从雪山上往下游流去。所以病人积滞化开后,胃口大开,晨勃就明显了。就像我们比喻的洗菜池一样,把上面的渣滓消化开,水自然就漏下来了。
气积——伤肝
中医认为,气贵于流通。意思是说,若气机顺畅,则百病不生;反之,如果气机失调,则会影响健康。人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机郁滞不畅,形成“气积”。
中医有“怒为肝之志”之说,容易发怒、脾气暴躁、长期情志不遂还会导致肝气持续处于上行状态,造成肝郁不疏。日常生活中,唉声叹气、情绪失常、烦躁、焦虑、抑郁等都是“气积”的警告信号。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注意,肝气上亢还会造成血压升高,容易使人晕厥、发病。
血积——伤血管
血积,是指瘀血凝结成积。“人体内的血液不断流动循环,灌注全身脏腑器官,当营养成分过多,血管内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便会大量积聚,甚至形成'脂潮’。此时,血液黏稠度高,血流速度减慢,血瘀就离你很近了。”
高油、高脂饮食,抽烟喝酒是造成血瘀的罪魁祸首。血瘀的人通常表现为面色晦暗、嘴色偏暗、舌暗有瘀点或片状瘀斑、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会出现皮肤瘀青、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暗红甚至有紫黑血块等。若不加以控制,血瘀的最终结果就是血栓。
水积——伤肾
水不但能滋养脏腑、经脉、肌肤、毛发等组织器官;还是津液、血液、胆汁的重要原料。人体对水的吸收、转换、运输和排泄,统称水液代谢。然而,一旦这种节奏被打乱,人体各部位所需水的正常值也将随之改变,一些地方出现供水不足,另一些地方则出现水液过盛而产生潴留,这种潴留即是“水积”,中医称之为“水肿”。
肾主水,主管水液的疏泄,可维持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如果肾脏“失灵”,就会发生水肿。生活中,小到熬夜后晨起的眼袋,大到面部浮肿、四肢沉重等都是典型病症。
食积——伤脾胃
食积,即积食。现代生活中,孩子零食不离手;大人每餐必有肉,碰到应酬吃得更多;老年人由于肠胃功能减退,都会或多或少出现吃多了不消化、肚子胀等“积食”现象。
“食积”指饮食无节制,导致食积不化,使脾胃不能正常运转而引起的一种脾胃病。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都是造成积食的常见原因。除了腹胀、腹痛、食欲下降等不适,积食的人常出现口臭、手脚心发热、皮肤发黄、精神萎靡或睡不踏实,睡觉时身子不停翻动、磨牙等症状。
痰积——生大病
中医将“痰”分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的痰,一般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是贮于肺,咳之能出,可以看得见;而无形的痰,则是指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而形成的一种黏稠的、有害的液体,肉眼无法看见。相比之下,无形之痰更可怕。长期劳累、体虚、抵抗力弱的人更易被其盯上。
这种液体长期积累、潜伏在人体内,可产生多种病变,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中风,甚至肿瘤等,这些都是由停于脏腑、经络的无形之痰引起的,因此中医便有“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