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作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群,也是南方唯一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石窟。它是四川省重庆市大足县境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全县24个乡镇全部都有石窟分布;其中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但2011年初春,国内20余家专业机构联合对宝顶山千手观音进行修复时,借助现代化的扫描测绘仪器逐一编号,却数出千手观音有手830只。
修复工作由中国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0余家国内顶尖研究机构与高校联合修复。单是手指部分修复,就涉及到地质、雕塑、考古、美术、佛教等诸多领域。2015年6月13日,历时近8年之久的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正式竣工。佛教起源于印度,石窟寺佛造像艺术也源于古印度,大约在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中国的北方形成了两次石窟造像高峰,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大足石刻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把中国石窟艺术史推向又一次造像高峰,中国石窟艺术史因它而多延续了400余年。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有所增刻,最终形成如今题材丰富多变的石窟艺术精品。“北敦煌,南大足。”领略过敦煌莫高窟的美,大足石刻也是不容错过。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的石窟之一,“五山”摩崖造像未遭受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除历史上对少数雕像肢体残损部分有过补塑外,全部龛窟与造像保存十分完好。其中,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崔明石经变、毗卢道场、佛说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等。大足石刻十分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诸多方面,大足石刻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在大足石刻中,约20%的造像是非佛教题材,不少应的是当时的历史人物和日常生活故事,除了佛衣和道袍,还出现了为数众多穿着世俗服装的人物雕像,反映的是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帝王变装秀”遥相呼应,尤其在佛说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等几个窟中十分常见。可以说“三教”造像俱全更是大足石刻有别于前期石窟的主要特征。北山石刻以佛教故事为主,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是世俗香客为了祈佛而出资雕刻,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山石刻题材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其主要为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艺术的精华,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宝顶山石刻的“月月轮佛”以及“手雕之绝”的千手观音也是其特色。“三教”造像俱全在中国石窟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大足石刻的南山石刻共有15窟,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作品刻工细腻,造型丰满的道教造像,是中国公元11至13世纪中叶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
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在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大足石刻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以道教题材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及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石篆山摩崖造像共10窟,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结合造像群,有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石门山石刻共16窟,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长约72米,崖高3~5米,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结束,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佛、道教结合石刻群,这些造像表明了在公元10至13世纪的中国“孔、老、释迎皆至圣”。
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代表了同一时期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